陸遜一生征戰力保東吳,晚年為什麼不能善終?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陸遜一生征戰力保東吳,晚年為什麼不能善終?

說到陸遜,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小故事。

245年3月,東吳的上大將軍、丞相陸遜憤懣而死。陸遜之死與孫權有直接關係,孫權一直派人責罵陸遜,結果「遜憤恚致卒」。甚至在陸遜死後,孫權還派人向陸遜之子陸抗問罪。陸遜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將領,在夷陵之戰中擊破劉備,後來又在石亭之戰中大破曹休,堪稱是東吳的社稷之臣。那麼,孫權為何這樣對待陸遜呢?

一、出身世家、功高震主

陸遜原名陸議,字伯言,是吳郡吳縣人。當時,吳郡有四大家族,分別是顧、陸、朱、張,家世顯赫,而陸遜就是出身吳郡陸氏。孫策早年間在袁術麾下時,曾攻打過陸遜的從祖父陸康,雙方自此結怨。後來,孫策佔據江東時,對江東士族採取了打壓的政策,搞得雙方關係十分緊張。直到孫權領事後,才開始注重拉攏江東的世家。

203年,21歲的陸遜才進入孫權的幕府,並且嶄露頭角。孫權為得到江東士族的支持,與其進行聯姻,將大哥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陸遜只比孫策小八歲)。後來,陸遜為孫權建功立業,被封為上大將軍,掌握了東吳軍政大權。由於陸遜的威望越來越高,已經有功高震主之勢。

二、理念不同,君臣失和

陸遜既是一代著名將領,也是一位書生,他出身世家,接受過良好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因此有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國方略。而孫權則不一樣,他也有著自己的規劃,因此與陸遜發生了理念上的衝突。比如說陸遜反對「先刑後禮」,主張實行儒家的「仁政」,具體而言就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減緩刑罰,減少不必要的對外軍事行動。

孫權則恰恰相反,他的治國理念更像是法家的思想,比如說他對內任命呂壹,糾察百官,實行嚴酷的法律,不斷徵調百姓,同時還對夷洲、朱崖用兵,甚至還與遼東的公孫淵聯絡。對於孫權的這些舉措,陸遜多次上書反對,但孫權基本上不予理睬,仍然一意孤行,結果都沒有取得什麼效果。

三、憂國亡身,捲入黨爭

就在陸遜與孫權發生各種衝突的時候,一場席捲東吳政壇的黨爭,將兩人的矛盾徹底激化。當時,孫權所立的太子是第三子孫和,同時他還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但是魯王孫霸在父皇的縱容下,居然對儲位產生想法,於是朝廷中的大臣分成兩派。遠在武昌的陸遜堅決支持太子孫和,一再向孫權上書,甚至請求到建業去。

陸遜一心為了東吳的安定團結,就忘記了自己的尷尬身份,他不僅是世族、功臣,還是「外戚」。至此,孫權決定除掉陸遜,因為他認為陸遜已經對他自己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假如自己去世後,繼任的皇帝更加無法掌控局面。孫權既需要得到士族的支持,但當士族壯大時,他又懼怕士族的力量,所以陸遜之死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東吳政權的悲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