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陸遜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之中的吳國經歷孫堅、孫策、孫權三人幾十年的苦心經營方才建立起來,從吳國建立到強大的過程中曾有兩次面臨著滅頂之災,但所幸這兩次大災難都有人出來力挽狂瀾,憑借一己之力救了整個吳國。
東吳第一次面臨大災難是曹操為了山河統一而親率百萬大軍南下,曹操欲滅掉東吳,在這危機時刻是站周瑜出來帶領東吳水師打敗了曹操,從而使東吳躲過一劫。
東吳第二次面臨大災難是劉備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親率七十萬大軍攻打東吳,劉備為報仇來勢洶洶,其勢銳不可當,沒過多久就要逼近東吳的國都,在這危急時刻是陸續站了出來,他帶領東吳軍隊在夷陵一把大火燒了劉備的七十萬大軍,從而保了東吳平安。
周瑜和陸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東吳都有再造之恩,他們二人都是東吳的大功臣。可惜他們二人的結局可是有一些不一樣,周瑜一生深得孫權信任,軍中大小事兒都由周瑜作主,最終周瑜卻因為勞累而英年早逝。可是陸遜就不一樣了,陸遜從輔佐孫權開始就被猜疑,雖然陸遜小心翼翼的輔佐孫權,但孫權對他始終是不放心,陸遜老年時雖然沒有犯錯誤,但還是被孫權活活逼死了。
那麼問題來了,陸遜明明對東吳立有大功,孫權為何如此對待功臣陸遜?而且據史料記載,陸遜為人謙遜、從不仗著大功而頂撞孫權。那為何孫權要逼死陸遜呢?這就要從陸遜的出身說起了。
陸遜的出身是特別好的,他是土生土長的江東人士,他祖輩都是朝廷命官,而且他的祖父陸康還是廬江太守,當時整個江東地區的大事小情都由陸家決定,陸遜就是在這種官僚世家長大的。
陸遜出身豪門,而孫權的出身就比較低微了,孫堅的祖父只不過就是一個瓜農出身。孫堅和孫策能建立政權全是靠著殺害朝廷命官和屠戮世家大族。孫策在屠戮世家大族時曾和陸家結下血海深仇,當時孫策是袁術手下的部將,他奉袁術的命令攻打廬江,當時陸家大部分人都在守衛廬江,孫策攻打廬江的過程中很多陸家人都戰死沙場,由此陸家和孫家結下仇怨,這也為孫權逼死陸遜埋下隱患。
廬江失守後,陸家舉家遷回吳郡,這時的陸遜年僅十三歲,十三歲的陸遜卻是少年老成,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叔叔保衛著陸家,陸家回吳郡後本打算好好過日子。可是沒有想到,沒過多久孫策佔領了江東地區,整個陸家都生活在孫策的統治之下。
孫策對於世家大族是比較厭煩的,所以孫策在世時一直用霹靂手段震懾著江東所有的士族。孫策遇害以後,孫權統領江東,當時孫權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江東士族也為了發展,所以江東士族以陸家為首與孫權和解了。
孫權為表達自己同江東士族和解的誠意,他將孫策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嫁給了陸家的掌權者陸遜,同時邀請陸遜入朝為官,陸遜對於孫權的邀請欣然接受,從此陸遜踏上了他的仕途之路。雖然表面上陸家與孫權和解了,但是家族仇恨又豈是那麼容易和解的?孫權防止陸遜為家族報仇,自從陸遜入朝那天起他就開始防著陸遜,雖然孫權也重用陸遜,但是內心對他還是心存芥蒂。
孫權入仕之後很快就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先是用自己招募的幾千人,剿滅了山越的叛亂,然後又帶兵滅了鄱陽地區的水賊造反,這兩場戰役陸遜都漂亮的完成了,孫權也因此肯定了陸遜的才能,將他引為近臣加以重用。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為取回荊州決定對荊州的關羽用兵,當時關羽有「戰神」之稱,天下無人是他的對手,但陸遜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和呂蒙一起制定了偷襲關羽的計劃。制定計劃以後,呂蒙身患重病不能指揮戰鬥,當時前線大權掌握在陸遜的手裡,陸遜趁著關羽出征樊城之際,派兵偷襲荊州,由於荊州防衛空虛,陸遜很快就佔領了荊州。
關羽聽到荊州被佔領的消息後,緊急回救荊州,可沒想到陸遜早就有了埋伏,在關羽返回的路上將他逼進華容道擒獲,至此一代「戰神」關羽被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打敗,陸遜也是一戰成名,成為東吳最年輕的軍事家。陸遜奪荊州之戰打的十分精彩,孫權也對陸遜予以重用。
雖然東吳奪荊州之戰打的漂亮,可惜他也得罪劉備,因為東吳不僅奪回荊州還擒殺掉他的二弟關羽,憑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劉備一定會報復東吳的。東吳上下也知道劉備會報復,所以孫權一面加緊和曹丕求和,一面整頓邊境防衛,以防止劉備的討伐。
公元221年,劉備為報弟仇,親率七十萬大軍伐吳,劉備帶的是一支怒火中燒的大軍,所以東吳邊境的士兵根本抵擋不住,劉備的大軍很快就攻下東吳10多座城池。就在東吳無法抵擋之時,陸遜站了出來,他請求孫權讓自己掛帥出征,孫權同意了他的請求。
陸遜來到邊境後先是示敵以弱,將一座座城池讓給劉備,劉備一路勢如破竹的取得東吳城池,而且每個城池打的都比較輕鬆,這樣輕鬆的戰役使劉備對東吳放鬆了警惕。劉備打東吳正是酷暑季節,天氣特別的熱,蜀軍連續進攻士兵也是疲憊不堪,於是劉備讓士兵進入密林駐紮避暑。蜀軍一進樹林就給了陸遜可乘之機,他趁蜀軍不注意讓士兵在蜀軍休息的樹林放了一把大火,這場火徹底擊敗了劉備,保證了東吳的安全。
陸遜這一次擊敗劉備是從根本上挽救了東吳,東吳群臣和百姓都把陸遜當做「守護神」看待。但是孫權對陸遜的懷疑更重了,因為陸遜的功勞、聲望實在是太大了,在加上以前的種種矛盾,孫權對陸遜的猜測在一步步加深,好在陸遜懂得進退,從來不恃才傲物,這也是孫權一直沒找到機會除掉他。
陸遜雖然懂得進退,但是為人過於耿直,當時孫權的兩個兒子為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陸遜上書孫權陳述嫡庶之分,意在告訴孫權要把嫡出的太子當做繼承人培養,而不是選擇庶出的王子作為繼承人。陸遜這一上書惹怒了孫權,因為孫權認為陸遜這是跟太子勾結在一起了,於是孫權開始搜集陸遜的罪證,而且開始對陸遜冷眼相待,有時還冷嘲熱諷幾句,陸遜手中的權力也被孫權一點點收回。陸遜是一個十分傲氣的人,對於孫權如此不信任於他,他心中是萬分悲痛,所以沒過多久就鬱鬱而終了,陸遜也算是被孫權逼死的。
可以說陸遜的鬱鬱而終是從一開始就注定的,因為孫權從始至終就對江東陸家有戒備之心,所以只要陸遜做出一點不符合孫權心思的小事兒,在孫權那裡都會無限放大,當這種不信任過多之時,就是陸遜的死期,孫權是絕對容不下陸遜的,即使陸遜不鬱鬱而終,孫權也會除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