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不稱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三國時期算得上是歷史上英雄最多的年代,出現了不少的能人異士,那個年代有聰慧機敏善用智謀的諸葛亮,也有百戰不殆的將士關羽等人,而那個年代最為猖狂,也最為那個年代加深印象的便是,劉備跟曹操的戰爭,當年的曹操勢力龐大到可以直接廢除當年皇帝的地步。
曹操生性多疑,擁有著過人的智謀,識人用人的章法更是讓許多人佩服驚歎,從來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曹操總是能為戰爭取得勝利,對待人才更是包容之至,許多人聽說曹操的戰績都慕名想來投靠他,那麼這樣優秀的人才他為何不廢除先帝,自立為王呢。
首先古時候稱誰能坐上王位,便可「呼風喚雨」,帝王的權利沒人能經得起誘惑,如果有人想要篡位,那都是必須是鼎鼎有名的大臣,還得是得民心,並且篡位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所以大臣想要登上帝位,都要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成功了便高枕無憂從此飛黃騰達,失敗了的話不僅難逃一死還會遺臭萬年,所以這篡位一定要講究章法,而曹操其實也一直覬覦那權利,所以也一直在未此而努力,可惜劉備一直從中阻撓著。
劉備三國時期家喻戶曉的重要人物,自小父親逝世的早,與母親一起生活卻十分潦倒,小時劉備便知道,自己若是不努力的話就一定會被淘汰,甚至性命也會不保,劉備當年與同年紀的孩童說「我長大之後,一定會乘坐那樣的羽堡蓋車出行」此話令劉備的叔叔不慎聽見,便急忙痛斥劉備。
因為劉備的叔叔知道,當今帝王多疑無能,生怕劉備的一句話是自己全家遭受滅頂之災,據後人記載劉備小時並不喜歡讀書,喜歡音樂跟犬馬,劉備雖不善言辭,但對待其下人卻是很厚待,喜歡結交好友,當地有許多人都想要跟劉備攀上關係,甚至有人特意千里迢迢而來只為資助劉備,而劉備卻也不負厚望,用這筆錢結交到了更多能人異士。
後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的勢力,竟比諸侯王上相媲美,最後曹操依靠著自身的權謀詭計,在二十二年立了曹丕為太子,曹操精於算計,想把民眾的心都拉到自己這裡來,然後自己在稱帝,可惜曹操沒能實現,因為劉備捲土重來並氣勢洶洶。當時天下民心散漫,尤其是後來的耿紀等人的造反,使得當時的朝代更加動盪不安,後來劉備效仿劉邦把名字改為漢中王,那時的劉備可是名揚天下,大有稱帝為王的勁頭,劉備的到來也使得漢朝竟有回轉之地。
後來曹操見此,在劉備的壓制之下,再也不敢稱帝,也只能老老實實的幫助劉備救助百姓,曹操只能以一己之力先穩住劉備,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存在自己兒子曹丕身上。
當年的朝代動盪不安,也許曹操也是知道了,放棄為帝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當時的朝局人人自危,動盪不安,廢帝是早晚之事,如果曹操不用出面不如借他人之手更加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