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歷史上是誰給魏延的頭上安上了反骨?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三國歷史上是誰給魏延的頭上安上了反骨?

導讀: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重要著名將領之一,他深得劉備重用並屢立戰功,其地位僅次於「五虎上將」,然而小說卻說他頭上有「反骨」,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魏延的頭上真的有反骨嗎?讀者肯定記得小說裡孔明說過的一句話:「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很多人據此斷定孔明嫉賢妒能是殘害魏延的禍首,其實這種理解有失偏頗,因為這只是小說的杜撰而並非史實。若按上述說法,最該斬首的當是劉備,這個暫且不表,單說古時戰將全身鎧甲頭戴鐵盔,這種情況如何看得清頭上有反骨?

《三國誌》說,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從劉備力排眾議否定張飛而任命魏延為漢中守將上看,劉備的確對魏延的能力是持肯定態度的,也充滿了信任。諸葛亮北伐,魏延曾建議兵出子午谷,孔明沒有採納,並限制他的兵權,因此歎恨己才用之不盡,但是他依然顧全大局,沒有做出違背蜀漢的事情,孔明死後,別人都以他的臨終遺言行事,唯獨魏延道出了自己與眾不同且見解獨到的觀點:「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這句話無疑挑戰了蜀漢上下的「個人崇拜」意識和政策劃一的觀念,可謂石破天驚。

孔明臨終曾經交代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一旦自己身死大軍可速退,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便自發。這說明孔明早已料到魏延會有意見,但是他並未要求除掉魏延,馬岱在魏延營中潛伏也只是小說的虛構。楊儀本是荊州主簿,後來投奔劉備,劉備死後,他隨孔明北伐任臣相參軍長史,孔明出兵常以魏延為大將、楊儀為軍需後援,但是兩人的矛盾也讓孔明極為頭痛,什麼矛盾呢?其實就是互不服氣,魏延心高氣傲很多人都避而遠之,而楊儀自恃寵信言語沒有節制,連蔣琬他都看不起更不畏懼魏延,開會的時候兩人常常爭吵,魏延拔刀楊儀大哭,兩人由此產生嫌隙勢如水火,而孔明又未及時化解,所以鑄成大錯,最終魏延被斬,楊儀自殺。

魏延與楊儀交惡其實還是人民內部矛盾,大軍撤退的時候魏延要求費禕與自己一起駐守,費禕說,我幫你去給楊長史說說,他不懂軍事,必定會答應。說罷上馬而去。等到魏延派人去觀察時,楊儀早已帥大部隊回程了,魏延有種被欺騙的感覺,所以怒髮衝冠截住楊儀歸路。後主對楊、魏互相上表說對方反叛感到頭暈,就問董允和蔣琬,董、蔣都力保楊儀而排斥魏延。但事後查明,他們的這道選擇題做錯了,《三國誌·魏延傳》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原來魏延並無反意,只是想除掉楊儀而已。

倒是楊儀本以為自己可以代替諸葛亮,沒想到諸葛亮認為他「性狷狹」秘密指令蔣琬接班,楊儀大失所望對費禕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誰有反骨?此說一語中的。魏延是一名難得的猛將,是諸葛亮北伐的得力助手,兩人雖有軍事上的分歧,但諸葛亮從無加害之意,相反還非常重用魏延。劉備在時,魏延只是漢中太守、鎮北將軍,諸葛亮執政將魏延的官爵提拔到了極致,先後封都亭侯、南鄭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並假節,即使魏延與楊儀不睦,諸葛亮也「不忍有所偏廢」。

蜀漢是三國中地盤最小勢力最弱的國家,諸葛亮又連年北伐,如果政治上沒有高度的統一與和諧那是萬萬不行的。劉備死後,蜀漢大小事宜鹹決於亮,諸葛亮成為實際的執政者,他的治國方針也是有口皆碑,處事大公無私,北伐萬眾一心,治國道不拾遺,可以說,政治清明沒有雜音,就像我們經歷過的六七十年代一樣,遍地「紅寶書」「萬歲」不離口,在這種情況下,要麼魏延脫穎而出,要麼就是違背了「既定方針」,背上叛逆的罪名。一句話,魏延頭上本無「反骨」,而是硬生生被人安了上去,這一點,蜀漢君臣都有責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