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有意提拔培養諸葛恪,諸葛亮為何反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有意提拔培養諸葛恪,諸葛亮為何反對?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恪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雖然沒有像曹丕、劉備那樣登基稱帝,但也被曹魏冊封成了吳王,總算是有了一個實至名歸的大號。回首跌跌撞撞的往昔,早先輔佐孫權打下半壁江山的老臣勇將們也都相繼隕落,一批後起之秀在他刻意的提拔和培養之下接過了東吳大業的擔子。諸葛恪,就是這眾多後起之秀中被孫權最為看重的一個。

據《三國誌諸葛恪傳》中記載,諸葛恪是東吳重臣諸葛瑾的長子,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論其出身的話也能算是名門之後吧。他機智善辯且很有才華,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很出名了,孫權對他也是非常的喜愛和重視。在注引《江表傳》中,孫權對他有這樣一個評價:「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諸葛恪還有一個眾人皆知的著名典故,把他機智多謀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由於孫氏出身低微,祖上就是一個種瓜為業的農民,到了孫權這一代,雖然接受過很好的教育,但總的來說身上還帶著那麼一點市井氣息,調侃捉弄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行為之一。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除了有才之外,臉還長得很有特點,就是瘦長,說不好聽點就是有點像驢臉。所以他也就成了孫權在閒暇之餘常常用來捉弄取樂的對象之一。

有一次孫權大會群臣,說完正事兒之後就讓左右牽進來一頭驢,驢臉上還掛了一張紙,上面寫了四個字「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這很明顯是孫權又搞了一出惡作劇,借此來消遣取樂的。諸葛瑾很尷尬,群臣看到了之後也都笑得前仰後合,這個時候諸葛恪就站出來為父親化解了尷尬。

諸葛恪跪俯在孫權面前說:「我請求借支筆往上面加兩個字。」孫權同意之後,只見他在四個字後面加了「之驢」兩個字。這一下子字面上的意義就明顯不同了,既化解了父親的尷尬,又不至於讓孫權難堪,更不會破壞眾人歡愉的氛圍。通過這個典故就能看出諸葛恪的機智和應變能力,他身上的這一特點也是孫權決議要培養和提拔他的原因之一。

據《三國誌孫登傳》載,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隨後又要冊封孫登為東中郎將的時候被孫權謝絕。年底的時候,孫權冊立孫登為東吳太子並精心為他挑選了一批人進行輔佐,諸葛恪就是當時被選中的輔佐大臣之一。這就是孫權對他刻意提拔培養的一種行為。

除此之外,孫權為了幫助諸葛恪穩固地位,還特意地讓他在軍事上也進行歷練並從中建立了軍功。據《三國誌諸葛恪傳》載,在東吳境內,山越叛亂一直都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也是孫權極為頭疼的一件事情,所以對於東吳的諸多著名將領來說,平定山越賊寇好像是必修課一樣,差不多每個人都要經歷那麼幾次平叛的戰鬥。當時丹楊郡由於其複雜的地形和特殊的民風,使得這一地區的山越活動異常頻繁,雖然孫權曾多次派兵征討平叛,但是平定的都是地勢較為平坦的外圍縣城,深遠的山區則沒能進行清剿。

諸葛恪對這一地區的山越問題進行了一番研究過之後,向孫權請命願意前去平叛,保證三年之內平定完成並且收編四萬精兵。當時的滿朝文武都不看好諸葛恪,其中也包括他的父親諸葛瑾。諸葛瑾得知消息之後痛惜的說:「諸葛恪不是要帶著我家走上興旺之路,而是要泯滅我諸葛一族呀。」但唯獨孫權特別支持諸葛恪,晉陞他為撫越將軍並任命為丹陽太守,率部前去平定。

諸葛恪在這次平定山越的軍事行動中沒有辜負孫權的支持和信任,按照自己的承諾如期在三年之內悉數平定了丹楊山區的賊寇,並從中挑選了身強體壯的四萬年輕人編入了軍隊的序列,自己統領一萬,其它的分給了手下諸將。此時的諸葛恪才三十五歲,憑借此次平叛成了名震東吳的將領,從此開啟了扶搖直上的陞遷之路,並最終成了東吳後期舉足輕重的重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抵制孫權提拔諸葛恪呢?這是因為諸葛恪身上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做事隨意、玩世不恭。據《江表傳》載,孫權被冊封為吳王之後,在軍中設置了主管糧草的節度官一職。最初由侍中偏將軍徐詳擔任,徐詳去世之後由諸葛恪接任該職。

諸葛亮得知消息之後,給陸遜寫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說:「我家兄長年老體弱,恪兒做事又不是那麼縝密,掌管糧草是軍中大事,萬一出現什麼紕漏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雖在蜀漢,但是心裡非常擔憂,特意寫了這封信望你轉呈。」後來陸遜將此事上報給孫權,孫權覺得諸葛亮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就改讓諸葛恪帶兵了。

從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之所以會抵制,主要是孫權把諸葛恪提拔到了一個不太適合他的位置上去,這完全是一位長輩對晚輩的關心,既是出於私心,也是出於公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