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蜀漢劉備,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遺編往簡應飛去,散入祥雲瑞日間。
白手起家,創立蜀漢政權,是三國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當今許多人對於劉備的印象,更多都是稱其美譽的代名詞。包括史學家陳壽,特意把他和漢高祖劉邦放在一起相提並論,為此還專門寫下了《三國誌》一書。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些小說家對劉備也或多或少進行美化。
記載中大的一連串耀眼光環,民間也逐漸形成了一種說法:這樣一個英雄,如果再多活幾年,也一定可以統一天下。在我看來這樣的觀點過於荒謬,首先三國是一個比拚智慧的大時代,劉備不是那個可以勝任的謀略家。
由於張飛和關羽的追隨,劉備也有了他認為可謂問鼎天下的助手。所以從開始到結束,這二人在整個蜀漢政權裡都有著十分優厚的待遇。雖然經歷很多次失敗,但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忠誠。好的一面我們不可否認,但這也是蜀漢禍患的開始。
因為劉備的過分偏袒,這也造就了二人的放任自流,後來直接目中無人。如此旺盛的三國時期,是一個比拚計謀的時代,這樣的人想必誰身邊也不缺。僅僅靠這些,「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願望自然也成為幻想。
關羽後來被殺,劉備在明知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帶上所有的家產,集合所有士兵對吳國發動進攻。可結果是什麼?蜀軍全線崩潰,陣亡數萬人。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這是縱橫家的體現嗎?只不過是「講義氣」失敗的典範罷了。
不光如此,「仁義」二字也貫穿了他的一生。他們在過襄陽時,漢末群雄劉表也已經離去,此時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作為立足點,可劉備用四個字拒絕了這樣的建議:吾不忍也。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卻又這般態度?那你請他來做什麼?
後來進兵四川時,劉備身邊的謀士參謀龐統也建議他順勢拿下,從而「坐平一州」,然後再帶領一些精兵偷襲成都。可劉備的眼中滿是「仁義」,中間兩次機會也全部被劉備自己放棄掉。直到後來的刀兵相見,劉備還沒有醒悟,大量的時間和兵力都被浪費掉。
仁義之下對張飛和關羽的信任,這也造成了對他人的多疑,包括諸葛亮。白帝城托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我兒子不成器,你就可自己當蜀漢集團老大」,這其實是對諸葛亮的最後一次試探。如果這時候軍師稍有遲疑,那就是殺頭之罪。
一生忠誠的諸葛亮沒有任何猶豫,這才讓蜀漢政權得到了延續。三大集團在一強兩弱的形勢下,吳國蜀國爭不出勝負,即便爭出來那也是對魏有利,你們這又是何苦?諸葛亮在這個時候提出聯吳抗曹,這也讓劉備對諸葛亮更加懷疑,他根本理解不了諸葛亮的苦心。
無數的問題和缺陷,就算得到天下也只是一時,終會丟失。不可否認的是他從一介草民做到皇帝,我們也必須承認他的才能,但一生「仁義」的背後也導致了種種尷尬局面的誕生。這樣的環境下,還有什麼可以讓他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反觀曹操,到現在是「奸」是「雄」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從頭到尾也一直站在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算得上一個真正的謀略家和政治家。爭取人心,擴大勢力,實現自己稱霸,這或許也成為了他強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