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起兵五十萬,浩浩蕩蕩地南下荊襄,向病重之中的劉表發動了進攻。劉表一生與世無爭,在三國的群雄中更是有名的「老好人」。其實,曹操如此興師動眾地南下,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對付劉表。當時,劉表已經六十多歲了,況且已經病入膏肓,根本不會對他構成任何威脅。
曹操此舉,主要是為了佔據荊州,繼而徹底剷除劉備勢力。在曹操的心中,各個割據勢力均不足道哉,只有劉備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由於曹軍的行軍速度太過迅速,劉備得到消息的時候,曹操已經殺到宛城了。勢單力孤的劉備自然不敢和曹操硬碰硬,他慌忙聚集人馬,然後,迅速逃亡它處。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於是,好不容易在荊州站穩腳跟的劉備又過上了居無定所的生活。
劉備雖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離開荊州,但他卻做出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那就是:帶著十餘萬荊州百姓一起逃跑。正規軍和老百姓混雜在一起,雖然,號稱十多萬人,但說白了只是一幫烏合之眾。如果,沒遇到曹操的大軍還好,一旦遇到了,那麼,劉備就只能坐以待斃。
更為糟糕的是,由於百姓們攜帶的行李過多,劉備一天只能走十里多路。劉備並不是一個愣頭青,他之所以決定要攜帶百姓,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在他看來,自己的這群雜牌兵固然戰鬥力薄弱。但面對曹操的五十萬大軍,即使是自己的主力碰上了也只能抱頭鼠竄。既然都是打不過,還不如多帶點人,起碼看起來氣勢還大一點。
而且,老謀深算的劉備早就計算好了曹操的行軍速度。得知了曹操的位置後,劉備認為自己在到達夏口之前,曹操是無論如何也追不上的。因此,他慢悠悠地帶著老百姓一起逃跑,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事實也正是這樣,曹操為了追上劉備,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徹夜狂奔,這才勉強在長阪坡碰到了劉備的後續部隊。據史書記載,這還是建立在曹操一夜行軍三百里的前提下。
除此之外,劉備這樣做,還有三個目的:
首先,獲得荊州百姓的真正認可,為以後重新佔領荊州打下基礎。劉備在決定帶民逃跑之前,曾經當眾貼上榜文告知民眾。當時,他的很多部下都感到非常不解。因為,這樣做勢必會吸引大批民眾。戰亂之時情況難料,同意攜帶百姓已經是難能可貴了,何必再要廣而告之呢?
其實,這正是劉備的高明之處。在和平時期,他一直在民眾面前宣傳曹操的殘暴。因此,在戰亂來臨之前,荊州百姓的內心是非常恐懼的。此時看到劉備張貼的榜文,他們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爭先恐後地隨著劉備逃往他處。
逃難的百姓是非常痛苦的,可是,因為心中帶著對劉備的感激,根本沒有人將自己的苦痛怪罪了劉備的身上。正相反,他們更加佩服劉備的仁義。此役之後,廣大荊州百姓的心已經和劉備緊緊連在了一起。在荊州百姓心裡,起碼是在這一代百姓的心裡,劉備已經成為了無可置疑的明主。
而曹操就算是佔領了荊州全境,也再也無法贏得荊州的民心了。
其次,便是安定內部不同派系之間的爭鬥。此時的劉備的手裡並沒有多少兵力,可就是這些零零散散的軍隊,還是由好幾股勢力混合而成的。他們有的是從始至終都追隨劉備的老人,有的是劉備從劉表那裡帶過來的,還有的是當年從袁紹那裡跟過來的部隊。他們之所以效忠劉備,固然是仰慕劉備的仁義。
但是,曹操大軍將至,值此危難之際,很難保證所有人都不動搖。身為主公的劉備必須要將部下的人心聚攏起來。否則,不等曹操來到,他的部下就會先行崩潰。左思右想之後,劉備決定攜民而逃。首先,他擺出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以此來為部下打氣。
所以,他堅持攜民出逃,並大義凜然地用仁義來解釋緣由。在這樣的主公面前,即使有的人懷有異心,最終也只能無奈地踏上這段悲壯的旅途。因為,連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都毅然跟隨劉備,士兵若是臨陣脫逃,就不只是不仁不義那麼簡單了。不待劉備責罰,百姓們就會將他活活罵死。
最後,巧妙地將百姓擺在了曹操的對立面。百姓在逃脫的過程中,除了對劉備感激涕零外,也將所有的委屈和不滿都發洩到了曹操頭上。在這種情況下,荊州百姓全部站在了曹操的對立面。後來,不管曹操如何苦心孤詣地做好事,百姓們都不會再買賬了。
相比於兵多將廣的曹操,基業穩定的孫權,劉備只能依靠著漢室皇族的身份和向來仁義的為人來招攬人心。在漢室日益衰微之下,劉備想要成就大業,必須死守自己這一塊仁義招牌。而借這次逃脫之行,他將這一塊招牌用到了極致。曹操的南下,反而向世人證明了劉備是何等的仁義。
大力宣揚劉備的《三國演義》,更是對這一事件大書特書。
這期間,甚至還給劉備安排了一個投江的戲份。對自己的勢力有了清楚的認識,對敵軍速度有了準確的計算,劉備這才有恃無恐地奔向夏口。當旁人問及他這樣做的原因時,他還視死如歸地說道:「想要成就大事的話,必須要以人為本。這些百姓這麼擁戴我,我怎麼忍心丟下他們獨自逃跑呢?
曹操不惜一切代價截擊劉備,最後,卻只俘虜了一些落在後面的荊州百姓。他想接著追擊,但劉備早就留了後手。關羽率領著幾百艘船隻,一直在江陵等待劉備。等劉備駕船而去後,曹操南下滅劉的計劃徹底失敗了。成功地逃出曹操的魔爪之後,劉備的興漢大業走向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期。
與此同時,他之前贏取的民心,也在不斷地生根發芽,對他日後的發展將會起到強有力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