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司馬懿為什麼不伐蜀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說起司馬懿,就能讓人想到許多戲劇形象,比如京劇《空城計》中率軍攻打諸葛亮的那個大花臉,《三國演義》中的那位奸詐老賊,《軍師聯盟》中那位鷹視狼顧且懼內的「智慧大神」……
歷史上的司馬懿是司馬家族中的豐碑式人物,有過挫折,也輝煌過,正是在其帶領下,才實現了三馬食曹。得益於諸葛亮的襯托,司馬懿也家喻戶曉。公元234年,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按理說,這是伐蜀良機,但司馬懿為什麼從未主動進攻蜀國?
司馬懿
魏國內部形勢的變更,讓司馬懿沒機會伐蜀
曹魏宗親對於司馬懿,始終是用他也防他,司馬懿存在的價值就是幫曹睿抵禦諸葛亮。如今諸葛亮不在了,司馬懿得勝回朝,暫時只能被擱置。
諸葛亮
沒過多久,遼東公孫淵鬧起了獨立,自封燕王。不僅如此,公孫淵還與孫權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往來,時不時給曹魏來點小動作。
曹睿很生氣,派軍討伐公孫淵,結果無功而返。曹睿沒辦法,只好重新起用司馬懿。公元238年,司馬懿帶隊趕往遼東,很快就平定叛亂。
公元239年,曹睿行將就木,召司馬懿回朝,對其委以托孤之任,同為托孤大臣的還有曹爽。曹睿構建的司馬懿、曹爽輔佐曹芳的權力結構,有兩個目的:
其一,曹爽是宗親,可保江山姓曹。司馬懿有經驗,可以治國理政。如果兩人配合,自然是天衣無縫。
其二,宗親與士族從來都不和,如果對抗,皇帝就能穩坐龍椅。
可惜曹睿太天真,兩位輔政大臣從來沒有密切配合,而是爭鬥不息,而且曹爽還是個草包。
曹睿
起初,兩人相安無事。後來,曹爽發難,架空司馬懿,而且還大力提拔自己親信。曹爽專權後,親自討伐過蜀國,最後鎩羽而歸。
曹爽的倒行逆施,已經開罪許多人。面對曹爽的步步緊逼,司馬懿一退再退,最後沒辦法,只好一邊裝病,一邊暗中積蓄力量。
曹爽被司馬懿的障眼法忽悠得得意忘形,氣焰變得更加囂張。他為了不受太后約束,將其遷往永寧宮,連朝廷的制度都更改了。這時的司馬懿已經完全靠邊站了。
曹爽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小皇帝前往高平陵,司馬懿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將其剷除。從239年到249年,曹爽與司馬懿,整整鬥了十年。
「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掌控了曹魏朝堂。人一旦掌握權力就會食髓知味,此時的司馬懿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司馬懿,他也想「自立門戶」。皇帝為司馬懿加九錫,封他為丞相,都被其拒絕。司馬懿已經成了魏國的焦點,所有的眼光都注視著他。
樹大招風,不服司馬懿的人也開始跳出來,最典型的就是太尉王凌。王凌是魏國的忠臣,很同情曹魏,看不慣司馬懿專權,在壽春發動叛亂。
司馬懿雖然平定了王凌,但也察覺到魏國內部並不是完全服他。內部反對勢力還沒徹底解決完,司馬懿也壽終正寢了。
司馬懿
沒有做好攻打蜀國的準備工作
魏國與蜀國隔著一條秦嶺,諸葛亮伐魏要翻山越嶺,面對後勤補給等問題,反過來,魏國伐蜀,同樣會面對這些問題,曹爽伐蜀時就糧草不足,「牛馬驢騾多死,民夷號泣道路」。
諸葛亮急於北伐,是為了以時間換空間。而魏國的國力本就是三國中最強者,不需要勞師動眾,只需穩定發展,時間久了就能在國力上佔壓倒性優勢。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貿然出兵伐蜀,只會重蹈曹爽覆轍,攘外前不如先安內。
司馬懿外寬而內忌,猜忌而多權變,在內外鬥爭中進退有據,善於韜光養晦,沒有很大把握,絕不輕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