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6年,關羽失守荊州,敗走麥城,被吳將獵殺,後兩年劉備舉兵伐吳,為關羽報仇,成為歷史的悲劇美談,為兄弟可領百萬雄兵,只為孫權人頭祭奠那一縷亡魂。而歷史的真相往往如妓女的衣服,拔掉了,也就知道她本來的面目了,帝王的權術是作為臣子及百姓不能攛掇的。就這段美談小編提出幾個疑問?
1、為什麼時隔兩年後才伐吳?
2、從原文中知道吳國一直對關羽的死進行口頭妥協,賠償。而從做不蜀國會對吳國開展的準備,難道吳國間諜信息會如此差?也就是說吳國其實知道,劉備不可能因為關羽的死而舉百萬大兵伐吳
3、諸葛亮一直作為蜀國軍事,從不犯險,為什麼一沒阻止這看似發熱的軍事行動,二沒隨軍出征?
4、和吳國談割地賠款其實是維持三國平衡的策略,作為一代雄主的劉備為什麼會最終拖了幾個月後還是進攻了?
難道歷史的真相真的會藏著另外的玄機麼?
劉備在蜀建立蜀漢政權,屬於外來政權,關於敗走麥城失荊州,加劇了當地門閥的不信任的危機,劉備曾公開表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始終之分不足。」因此劉備給關於報仇不是目的還是手段,為的是朝廷威望,鞏固蜀漢統治。
隨著蜀漢骨幹的年時已高,年青才俊為得到及時發掘及培育,劉阿表的懦弱無能,劉皇叔怎能不知道,作為漢室正統的劉皇叔,稱漢中王,雄霸天下之心可想而知。內有諸侯門閥的不信任混亂,後繼無人的疲乏,北有曹魏的虎視眈眈,如果你是劉皇叔,明知自己年時已高卻想著雄霸天下,當時對東吳下手是最好的選擇,而關於的死亡給劉皇叔送來借口,用兩年的時間準備,舉百萬雄霸伐吳,這也是諸葛亮並沒有阻止這一個犯險軍事行動。
關羽的死,根本不能擾亂一個帝王的心,出兵伐吳朝堂之上全部都是反對之聲,而諸葛亮只莫名其妙的說了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說明諸葛亮其實對整套計劃瞭如指掌,並策劃了當時的一些事情,分析通過局部戰爭是有可能奪回荊州主權是可行的,而唯一沒有想到的是,吳國竟然真的拉下臉面向曹丕稱臣,臭不要臉,失去了曹魏對東吳的鉗制,使荊州戰場形勢瞬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劉備就此騎虎難下,他根本無法班師回朝,只得硬著頭皮將戰爭打下去。
八月,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退,次年劉備亡於白帝城,一代梟雄落幕。劉備為關羽報仇可以說是天下一次豪賭的軍事計劃,奈何惜敗,為取得東吳,雖說歷史歌送了兄弟情誼,但劉備最希望的肯定是後世史書,將記載他統一全國,稱霸天下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