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初期,謀臣如雨,猛將如雲。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劉備作為時代鎖鏈中的關鍵一環,雖父親早逝,家道中落,靠販履織席維生,卻依舊胸懷壯志與理想,想要匡扶這傾頹的天下,想要重塑人心,想要做個英雄。為成大業,他結交了許多朋友,也招收了許多良將謀士參謀,從桃園三結義,到後來的三顧茅廬,他的團隊也為他的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良將謀士參謀對他也忠心耿耿,其中就有徐庶這個人。
徐庶本名徐福,寒門子弟。他早年為人報仇,被捕獲救後改名為徐庶,於是開始了拜師求道之路,並且學有所得,造詣非常之高的徐庶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初平二年(191),董卓作亂,徐庶為避難遷至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建安六年(201),劉備被曹操擊敗,被迫南下依附劉表,屯駐在新野。徐庶因劉備是漢室表親,且劉備的名聲在外遠揚,前去投奔劉備,劉備也非常器重他。
期間,徐庶還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他們三人相談甚歡,常常徹夜長談人生理想。但好景不長,建安十三年(208),劉表因病去世。此時,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的次子劉琮接管了荊州,投降了曹操。劉備聽聞此事後,從樊城向南逃亡,無奈的是,他們在當陽長阪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擄去,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被迫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無奈的是,徐庶到達許昌之後已經不能脫身,他的母親也自殺掉。不得已徐庶只能留在曹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發誓,絕對不為曹操提供任何計策。可奇怪的是,即便如此,曹操也依舊供養著徐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首先,曹操將徐庶供養在曹營,為了不讓徐庶回蜀漢為劉備效命。曹操是個愛才之人,袁紹和曹操交鋒時,袁紹麾下的謀士參謀陳琳就曾撰寫檄文辱罵曹操,但是袁紹戰敗後,曹操欣賞陳琳的才華,並沒有殺他。而面對已經身在曹營的徐庶,即便他不會為自己出謀劃策,曹操也會選擇供養他,這樣一來,他也會落得個深明大義、禮賢下士的名聲,何樂不為?一代梟雄曹操可是明眼人,怎麼做他心裡非常有底!
其次,曹操心裡懷著感化徐庶的希望。眾所周知,徐庶之所以來曹營,是因為曹操用徐庶的母親來威脅,後來徐庶的母親還自殺掉。曹操對徐庶是有愧的,他也知道徐庶對自己心懷仇恨,不出一計也是情理之中。儘管如此,曹操心裡依舊幻想著自己能感化徐庶,讓徐庶放下戒備,真正的臣服於他,為他效命。
一方面感化徐庶,希望他為自己效命;另一方面困住徐庶,不讓他為劉備效命,最後還能獲得一個愛才之心的名聲,也算是一箭三雕了,何樂不為?
徐庶最終的命運儘管讓人扼腕歎息,但總歸也算是善終。徐庶被迫投降曹操之後,在曹魏仕宦多年,官拜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次官,秩千石,掌管糾彈百官朝儀等事務,屬於清要之職;右中郎將是郎中令的屬官,負責統領皇帝的侍衛,保護皇宮安全等事務。
儘管徐庶在曹魏擁有較高的官職,頗受曹魏皇帝的信任。可作為一個被迫投奔曹營的人,徐庶有如此成就,已委實難得。徐庶擁有王佐之才,若是還在蜀漢輔政,完全可以做到宰相的位置,區區一個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實在是屈才。羅貫中也曾評價徐庶的才華:「痛恨高賢不再逢,臨歧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相傳後來徐庶隱居靈山東北海上一島,叫鼓子洋,是非真假,不得而知。但徐庶的最終結局,約摸是因病而亡,葬於彭城了。
徐庶年少時喜歡練劍行俠仗義,為人報仇被抓,後逃脫改名換姓前往學舍學習儒學。儘管人們嫌棄他從前做賊,不肯與他一起,他也毫不在意。他認真勤勉,謙遜有禮,不僅掌握了許多儒學知識,也結交了許多好友。他俠肝義膽,「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他胸懷大志,在大廈將傾時投身偉業,渴望為萬世開太平;他言出必果,一言不發,將滿腹經綸爛死胸中,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在三國這個混亂的時代,他像眾多偉岸的英雄人物一樣,名字在歷史的里程碑上發光。他的難以從表面窺伺的道德與人格,似玲瓏剔透的琥珀,在人類精神的長空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