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在《三國演義》出現的回數不多,從第三回「李肅說呂布」登場,到第十九回「白門樓殞命」,前後共十七回,若再扣除呂布沒有出現的第七回和第十回,則僅剩十五回,但其形象,卻早已深植栽在讀者心中。由此可見《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呂布是「悲劇英雄」,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呂布絕對稱得上是當世之英雄、一代之豪傑,尤其是武勇更稱得上是《三國演義》第一人。然而,單憑武勇是不足以主宰天下的。呂布有著絕倫的武藝,又有散發英雄氣概的外貌,卻因內在性格上的缺陷,最終難逃覆亡的命運,成為悲劇英雄。
正是這種不完美,使讀者心生惋惜之情。呂布敗給曹操,最後黯然落幕,如燦爛的流星劃過天際,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分析《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和外貌的描寫,可以看出不同的特色有不同的性格。如劉備就是異於常人的帝王之相;關羽是正直威嚴的紅面美髯公;張飛呈現的是無畏無懼的勇猛形象;趙雲則是意氣風發的將軍。
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長久以來深深地印在讀者腦海之中。
作為三國第一戰將,《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不同於那些「虎體熊腰、身長八尺」的典型化猛將,也和劉、關、張這些外在形貌和內在性格統一的主要人物不同。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三國誌》中對呂布的相貌並無特別的描繪,但在《三國演義》中,呂布第一次登場時,作者通過董卓謀士參謀李儒來描述呂布的外貌:「丁原背後一人,生得氣宇軒昂,威風凜凜,手持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呂布登場時,是站在正義一方的:他協助丁原反對董卓的擅政。此時在讀者眼前出現的英雄,正符合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形象。只是後來他為利益殺掉了義父丁原,又為貂蟬殺董卓,更是多次見利忘義。這種性格,與他的外貌產生極大的落差,形成外貌與內在的戲劇衝突。
《三國演義》對於人物裝束服侍的著墨並不多,少數人物有描寫,卻又往往有「程式化」的傾向。如寫關羽時,作者總說他穿著一身「綠袍」,所以一提到關羽,人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綠袍大刀」的人物形象;又如諸葛亮,總也離不開「羽扇」、「綸巾」、「鶴氅」等固定裝束。
身為三國勇武第一,呂布的固定裝束為何?不同於一般戴頭盔的將領,他在戰場上習慣「束髮金冠」,這種裝扮雖然看起來精幹挺拔,但就保護力而言,比頭盔弱太多了。作者是何用意?正是要顯現呂布對自己武藝的自信,以及他在戰場上的那份從容不迫。
這兩戰,使呂布牢牢佔據三國武勇第一人的寶座
呂布從未在戰場上殺過大將,死在他方天畫戟之下的大都是一些無名之輩。那為何呂布會被稱為是「三國武勇第一」?這是由兩戰決定的。
一戰「三英戰呂布」,劉關張三人圍攻呂布,呂布還能全身而退,這說明呂布的武力絕對在關羽、張飛任一人之上,而我們都知道,單挑能勝關羽的人沒幾個。
二戰「曹軍六員將共攻呂布」,夏侯惇、夏侯淵、典韋、許褚、李典、樂進等六位曹營著名將領全體上陣群毆呂布,還是沒有在戰場上殺掉呂布。
由此可見,雖然呂布從未在戰場上殺過著名將領,但這兩戰全身而退的記錄,使呂布牢牢佔據三國武勇第一人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