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的諸葛亮有著千古名相的美譽。他是賢臣,是能臣,也是忠臣,更是權臣,他以一已之力在三國中演繹了一段不朽傳奇。
史載,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時,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這句話看似是對諸葛亮的推心置腹之言,其實內含有更深層次的寓意。劉備很清楚當時的情況,他對於劉禪的能力,以及諸葛亮的實力,是十分清楚的。如果諸葛亮真有篡逆之心,在他死後,孱弱的劉禪是很難阻止的。所以,劉備想敲山震虎來「警示」諸葛亮。
如果當時的諸葛亮有「異常」的的反應,估計當場劉備就會先要他的小命。
而諸葛亮是絕頂聰明之人,立刻就明白了劉備的意思。諸葛亮馬上向劉備表決心,16個字:「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聽了諸葛亮的「決心」,劉備稍稍心安。饒是如此,他還是給劉禪留了一封遺詔,中心思想是9個字: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讓劉禪視諸葛亮為父親一樣,什麼事都聽從諸葛亮的安排。
劉備早就盤算清楚了,他給了諸葛亮名和權,諸葛亮也當面承諾過了,要效忠致死,從而「斷了」諸葛亮篡位的念頭。
當然,即便如此,為了保險起見,劉備還安排了吳懿、李嚴、趙雲等人來保護劉禪和制衡諸葛亮。
劉備死後,他17歲的兒子劉禪繼位,是為蜀後主。他改元建興,大赦天下,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接著他成立丞相府,掌管全國行政大事,建立決策後重大事項須向後主劉禪報告的制度,建立丞相指導(輔佐)皇帝的制度。
就這樣,蜀漢最高權力機關表面在劉禪的宮中,但這權力只是名義上的,實際政務都操於相府中,也就是說丞相府才是蜀漢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關。
劉禪上位第二年(224年),諸葛亮以丞相兼領益州牧。就這樣,蜀漢的軍政大權都被諸葛亮所掌控。史載,諸葛亮夙興夜寐,「約官職,修法制」,勵精圖治,閉關息民,獎勵農耕,恢復經濟,建設蜀漢,以培國本。他的治國才能也是在劉禪即位後才得以充分顯露出來的。
之後,諸葛亮努力修復了與東吳的盟友關係,正式放棄了對荊州的爭奪。經多年休養生息,整飭軍武,諸葛亮率軍平定南中叛亂,又六次北伐曹魏,當真做到了「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掌權時,蜀漢國內很清楚,真正的掌權者並不是皇帝劉禪,而是諸葛亮,敵國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曹丕在命人勸降蜀漢的時候,派的也是王朗、陳群、諸葛璋等看上去和諸葛亮有點關係的人。而後來諸葛亮回答的時候,也是以他個人的名義露布作答,而沒有以劉禪的名義反駁王朗等人。
對於個中關係,劉禪一次和下屬聊天,無意中說了8個字,一語道破個中玄機:政歸葛氏,祭則寡人。意思就是說,蜀漢的軍政權力都掌握在諸葛亮手中,而劉禪作為皇帝,主要發揮的就是禮儀性的功能,也就是祭則寡人的意思。
在這種背景下,聰明的劉禪索性放權讓諸葛亮去處理內外政務,他得已輕鬆自在的享樂。為此,他還給「相父」諸葛亮戴上了頂高帽子:批准諸葛亮有甲士百人護衛上朝的特殊待遇。當然,甲士百人只是負責保護諸葛亮從丞相府到宮中上朝路上的安全,並不是順在宮中參與大朝會的時候,諸葛亮也帶著甲士百人。諸葛亮的甲士百人當然在入宮的時候就要停下了,只能在宮門之外等著,不能跟隨入宮。
諸葛亮的甲士百人主要是禮儀性的,當然也顯示出他的地位很高,和普通大臣不同,所以要必須保證他的安全,也就是所謂的一身繫國家安危,以向世人表明這個人對國家的重要性,以及皇帝對這個人的特殊重視。
在蜀漢國內,也有人故意試探諸葛亮。比如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就曾勸:丞相應受九錫。要知道受九錫是封王才會有的待遇,也就是自己獨立建國,是國中之國,可以設置官屬,還可以建立宗廟。李嚴這顯然是把諸葛亮當作曹操對待。
諸葛亮雖然拒絕了,但後面又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如果能北伐成功,讓天子還於舊都,九錫太少,應受十錫才行。
當然,李嚴原是劉璋手下,後來在錦竹迎劉備進城,不僅壯大了劉備的軍力,事後論功行賞,李嚴就任裨將軍,之後又冊封為尚書令,與諸葛亮一樣是托孤之臣。李嚴可稱之為益州的「地頭蛇」,為了權力的需要而和諸葛亮明爭暗鬥。
據悉,諸葛亮多次北伐皆糧草不足,而李嚴就是管理糧草運輸的,有一次故意謊報軍情,想借諸葛亮出師不利而責怪,後被察覺,諸葛亮將李嚴貶為平民,卻沒有殺他,就是怕新舊勢力關係變得更惡劣,朝堂不穩。可見諸葛亮還是以大局為重的。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攬權也是為了國家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私利。當然,也有後人直言不諱地指出諸葛亮最大的缺點就是專權,不肯把權力分享給其他人,最終導致了他的英年早逝。
據《三國演義》記載:司馬懿問諸葛亮派來的使者,你家的丞相過的怎麼樣?因不是重要的事,使者回答道:「丞相每天起早貪黑,只要超過二十沖仗的懲罰就要親自過目,且沒有食慾,一天都吃不下多少」,司馬懿大笑:「諸葛亮身體不好還吃的這麼少,還能活多久?」
果不其然,諸葛亮累死於五丈原。當然,諸葛亮攬權與累死,其實都被他所表的16字決心所左右。可見劉備心機之深,權術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