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手下第一謀士參謀竟然不是諸葛亮,他是法正。自郭嘉一死,曹操輒有赤壁之敗;法正一死,劉備就有夷陵之敗。何其相似。正是天要亡國,先折棟樑,假如法正得以壽終,那麼劉備不一定會兵敗虢亭;提起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參謀.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諸葛亮.其實當時諸葛亮主要管理內政和籌措糧草,在劉備身邊為其出謀劃策的是法正,劉備對他的信用程度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三國誌記載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可見他當時的地位.下面我引用了彭氏軍史評論裡對法正的評價:
因為劉封、孟達不發救兵,關羽被東吳擒殺。劉備聽從諸葛亮之計,欲擒故縱,先調劉封守綿陽;孟達機警,與申耽、申儀商議:「我與法孝直同有功於漢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漢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見害,為之奈何?」在申氏兄弟的唆使下,孟達反水,將上庸獻予曹魏,並禍及並導致劉封被殺。諸葛亮的這一計策加大了西蜀在失去了關羽和荊州以後的損失。法正若在這一切是否還會發生?法正任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法正最大功績是在獻計取漢中。當時曹操擊敗張魯佔領了漢中,法正目光敏銳地看到漢中對於蜀漢的重要性暨奪取漢中的可能性。
他分析指出曹操降伏張魯後,沒有趁勝奪取巴蜀,而是留夏侯淵、張郃二將守漢中,曹操自己北還是迫不得已,可見取漢中機不可失;另外曹操留守的夏侯淵、張郃的才能難堪鎮守漢中的大任。夏侯淵、張郃是有勇無謀的煞將,曹操手下能獨擋一面的大將有張遼、曹仁、於禁、曹休、司馬懿、曹彰等,可見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不當,利用這麼難得的機會,主公親統大軍前往征討,一定能擊敗曹軍。而且奪取漢中有三點好處:1 能擊敗曹軍,得到東漢王室的褒獎和歡心。 2 佔領漢中後可以蠶食雍州、涼州,開疆拓土。3 佔領漢中可以鞏固益州,是立國的根本。
正是在法正極力主張下,建安二十二年,劉備拒絕謀士參謀周群等勸阻,毅然進兵漢中。在具體的指揮戰鬥中,法正的出謀劃策又起了重要作用,法正協助老黃忠斬夏侯淵的故事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法正的計謀擊破夏侯淵軍,使他的對手曹操都為之歎服,諸葛亮也常常為法正的智慧和計謀所折服。劉備奪取漢中,其興漢的大業才真正達到了頂峰。劉備即位漢中王時,就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可惜法正命薄,年僅四十五歲就死了。劉備為法正的死累日痛哭。劉備後來追封法正為翼侯,賜爵於其子孫。
《三國誌》記載,為了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不聽諸葛亮及群臣的勸諫,一意孤行,起兵東征東吳。彝陵慘敗後,諸葛亮慨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東行也;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段話反映了歷史上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才幹要遠勝過諸葛亮,一代妖相諸葛孔明心比天高,曾自比管仲樂毅,放眼天下,大有高手寂寞之感。可也不得不歎息法正不在的遺憾。
三國誌裡還有一個相關的故事:有一次,劉備和曹操作戰,形勢非常不利,後退是最佳的選擇,但劉備大怒不肯後退,沒有誰敢勸說。這時候,箭若飛蝗。法正於是站到劉備的前面,劉備說:「孝直避箭。」法正說:「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劉備只得說「孝直,我和你一起走。」於是撤退了。蜀郡太守許靖〔許邵之堂弟〕原本不為劉備所喜愛,在法正的勸說下,劉備厚待許靖,封許靖為太傅。可見,劉備對法正的意見是相當尊重的。
陳壽對法正的評價是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優秀的謀士參謀程昱、郭嘉。法正的早逝給蜀漢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法正若在,孟達就不用擔心劉備會加害自己而反叛,上庸這麼一個重要的戰略基地就不會落到曹魏手裡,也就不存在劉備甚怒之下斬掉虎將劉封;法正若在,也許他真能阻止劉備的東征,即使東征,以法正的才華,是不會讓劉備犯下在彝陵那樣的低級錯誤,而導致慘敗;三國鼎立最終局面會是怎樣呢?法正若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