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蜀漢兵力,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蜀漢當初兵力只有十萬人,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堅持帶兵北伐?諸葛亮到底有什麼用意?
蜀國在三國之中是最弱小的國家,卻頻繁地發動北伐,成為最活躍的一方。丞相諸葛亮從公元227年開始,一直到公元234年他去世,期間始終沒有停止過進攻魏國,其目的就是為了改變蜀國的被動防守局面。
蜀國,也稱為蜀漢,是三國之一的割據政權。公元221年,蜀漢昭烈帝劉備在成都稱帝,以漢作為國號,以益州作為大本營。由於劉備建立的「漢」割據川蜀之地,所以被後世稱為蜀漢政權。
諸葛亮頻繁北伐,甚至不惜勞民傷財,主要是為了改變蜀國的被動挨打局面,換取主動進攻
在三國鼎立局面之中,蜀國始終是最弱小的一方。東漢末年的13個州,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掌握在魏國手中,而吳國也控制著交州全境、荊州大部分、揚州大部分。
反觀蜀國方面,僅僅只擁有東漢13州之一的益州。因此,蜀國無論在版圖、人口還是經濟實力的對比上都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方。
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登基,改元為建興。此後,諸葛亮便頻繁出兵,先是平定了南中地區的蠻族叛亂,然後便不辭辛苦地策劃北伐魏國的大計。
可是,魏國的國力相當強大,能夠動員的大軍是蜀國的數倍之多,而蜀國上下只有10萬左右的兵力。魏國的國力絕對不是蜀國能夠動搖的,除非蜀國能搶佔先機,率先奪取魏國的涼州和關中等地。
(蜀漢建國之前,實力一度強大)
因此諸葛亮在人生的最後幾年裡,一直執著於北伐魏國,夢想著攻佔魏國的關中、中原等地,恢復漢室江山,結果始終沒有成功。
同時,諸葛亮頻繁發動對外戰爭使得本就弱小的蜀國進一步削弱,連年征戰,師老兵疲,國庫空虛。
可是再換個方面想,蜀國在建國之前就發生了「關羽失荊州」,在建國之後又發生了「夷陵之戰」,兩次變故讓蜀漢的總體實力受到重創,如果諸葛亮不積極北伐,國家最後只能自生自滅。
蜀國全國困居於益州的崇山峻嶺之間,地理環境封閉,實力弱小,只有狹小的成都平原附近開發程度較高,其他邊遠山區相對貧困與落後、道路崎嶇。
諸葛亮從公元227年開始,為了擺脫蜀國的戰略被動,一直對魏國發起戰爭。可是,魏國方面先後派出張郃、司馬懿等人防禦諸葛亮,成功擊退了諸葛亮的進攻。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在了最後一次北伐途中,而蜀軍主力也被迫撤退。
隨著丞相諸葛亮的去世,蜀國國內的主和派勢力逐漸佔據的上風,並且得到了後主劉禪的支持。為了避免勞民傷財、徒勞無功,大臣蔣琬、費禕等人都反對再沿著諸葛亮的路線北伐,這樣一來蜀國便進入了一段相對平穩的和平發展時期。可是,實力本就弱小的蜀國也失去了發動戰爭的主動權,大軍戰鬥力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