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國裡關羽最敬重的人,降將出身卻深得曹操信任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三國曹操手下戰將如雲,排起次序來,張遼應該在前幾位,五子良將之首,勇猛善戰與關公可以並列,逍遙津一戰,名垂青史。征戰四方,赫赫武功,死後的謚號是「威侯」,果然千年之後,凜凜威風依舊懾人。
業務能力超強,更為重要的是張遼的職業操守更好。忠於職守,公而忘私,為國家利益不計個人得失。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是張遼將軍的為人寫照。
張遼原屬中層,丁原被呂布殺死,合併到董卓集團,張遼留下來。呂布又殺掉董卓,張遼依舊在團隊裡兢兢業業,沒有攀高枝。
最後,呂布被更強大的曹操兼併,張遼歸屬曹操。
這時他的業務水平之高,已是有目共睹,是呂布手下數得上的猛將。沒有在亂世中「良禽擇木而棲」的小算盤,只是做好自己本職工作,這種不鑽營政治,業務精熟的幹部,聰明的領導都喜歡。曹操提拔重用下,張遼成為曹軍的重要領導。
一、公私分明
曹操喜歡關羽,很想收為已用。但他也知道關羽的心在劉備那兒,派張遼去探一探關羽的口風,是繼續在曹氏效力,還是終歸要回到劉備集團去?
關羽在曹操手下,交的朋友就是張遼、徐晃這些重量級的英雄。這就是惺惺相惜,到了這個層次的人,才會彼此欣賞,相互認可。張遼是以一個好朋友的身份找關羽聊天。
關羽坦蕩大方地說:「我當然知道曹操大人待我很好。但當初開始時,我和劉將軍就有誓言,要同生共死,開創一個新時代。我最後一定要回歸劉將軍,曹大人的恩情,我會報答清楚後,再離開。」
曹操、劉備當時已公開決裂,聰明人都看得出未來就是這兩家在爭雄天下。關羽不為曹操服務,擺明了要回到敵對勢力劉備集團效力。這正是給敵人送錢送糧的行為。曹操會放得過關羽嗎?
張遼猶豫了,要不要把關羽的原話告訴曹操?或許這一報告,關羽就沒命了,自己不成為出賣朋友的小人嗎?
最終還是決定實話實說:「曹大人是君主,代表著國家集團的大義。關羽是朋友,是私交。不能因私廢公。」曹操非常欣賞張遼的行為。作為一名臣下,如此知輕重,識大體,成為後世公私分明的處事榜樣。
當然曹操更欣賞關羽不忘本的英雄本色,厚待關羽最後讓他離去。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二、捨身為公
曹操原來手下的將領中,有一個叫昌豨。這是個腳踩好幾條船的投機分子,在幾家陣營之間跳來跳去,找到一個好機會時,還想自己單獨幹一票。那一年他又叛變了,張遼率軍包圍了他。
張遼在外圍巡視,射來的箭羽稀稀拉拉,城牆上的昌豨又一直眼巴巴地望著他,好像一肚子話要說。
張遼判斷:昌希要投降。於是張遼約昌豨單騎相見,說:「曹大人仁義布天下,先投降的有賞。」昌豨果然答應投降。張遼便獨自到昌豨的地盤,拜見了他的老母親。昌豨見張遼這樣坦誠相待,大喜。跟著他去見曹操。
曹操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殺人之心常有,防人之心更多,當然不會做這種深入虎穴的事情。曹操把昌豨打發走,批評張遼說:「你這樣行動,太冒險了。不是一個大將的做法。」張遼說:「憑借我軍的威望,和大人您遍佈四方的恩信。我相信昌豨不敢對我怎麼樣。」
漢武帝時有個叫聶壹的人,是個膽大如斗的好漢,他為漢家設了個圈套,想讓匈奴鑽進來,一舉消滅之,所謂「馬邑之謀」。後來消息走漏,匈奴跑了。開始了漢匈之間數十年的大戰。
《三國誌》上說張遼是聶壹的後人,看來膽子大,也是有基因遺傳的。不過張遼為了取得勝利,不顧個人安危的氣魄,還是足以證實他是一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優秀職業軍人。
只是這個昌豨後來又叛亂,可見張遼孤身去見這樣一個人是風險很高的舉動。昌豨被曹軍打倒,再度投降,這一回他是去找好朋友曹軍大將於禁。於禁沒請示曹操,把他殺掉。
三、顧全大局
建安二十年,孫權趁曹操征漢中,發兵十萬進攻東南重鎮合肥。守衛合肥的是張遼、樂進、李典三員大將,守兵七千。
這幾個大將都是有本事又有脾氣的人物,彼此間不服氣,經常鬧情緒。曹操留有一封信給他們:如果孫權來攻,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
大家狐疑不定,張遼分析:我們不能死守!等到援軍到來,十萬人打七千人,咱們早完蛋!曹公意思,就是不等敵軍集結,先給他一個下馬威,打掉他們的銳氣。就不用怕他們了。
張遼以大局為重,主動要擔任敢死隊主將。李典、樂進都感動了!李典說:「這個是國家大事,只要將軍你的計策是對的。我怎麼會因個人恩怨不聽從指揮呢?」
這三個勇將結合,發生了了不起的化學作用。
第一戰八百敢死隊在吳軍中打打殺殺,來去自如。把孫權吳軍打得信心全無。
吳軍撤退時,抓住機會發起反攻,差點把孫權同學幹掉了。這就是著名的逍遙津之戰,東吳人聽到張遼名字,小兒不敢夜啼。
張遼在大敵當前的危難關頭,不計前嫌,全力團結戰友們,終於在敵眾我寡的不利情況下,取得大勝。這個顧全大局,不講私人恩怨的大方向,張遼就是把握的好。
張遼的容人之度知錯就改也是他成功的另一個原因。
張遼鎮守東南方,和護軍武周合不來。
當時曹魏的制度,軍隊和地方是並行的兩套人馬,互相配合,但不從屬。張遼向刺史溫恢要名士胡質來當自己的幕僚。胡質不肯,張遼親自上門,問道:「我真心請您來幫忙,為什麼不願意?」
胡質說:「管仲打戰逃得快,鮑叔牙知道他不是怕死鬼;做生意管仲拿得多,鮑叔牙知道他不是貪小便宜。這樣的交情才算深厚,才會久遠。」
胡質話鋒一轉:「武周是個名士雅人。聽說以前將軍對他讚不絕口,很是佩服。這一回為了一點小事,就和武周有矛盾。我胡質才疏學淺,怕不容易得到將軍您的信任啊!」
張遼在部隊呆久了,衝鋒陷陣,打打殺殺,難免脾氣爆,動不動翻臉就殺人打人,難得的是聽得進不同意見。忠言逆耳利於行嘛。
但張遼做到了,他和武周言歸於好。更加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了不起的操守,嚴於律己的作風,和一流的帶兵打仗的本事,才成就了這個三國著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