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做了一個很大的冒險,他如果贏了,他會成為頭號功臣,一輩子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都在向他招手,但輸家的下場就非常慘烈,不是被新上任的主子幹掉,就是被老領導幹掉。為了新領導平穩過渡,他的政治勢力必定被除。
楊修之死的原因
楊修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曹操當時都已經準備廢長立幼,關鍵時刻,政治勢力的強弱起了作用。當曹操問賈詡,其實是在試探,看看立曹植是否會引起群臣分裂,也要看看他最信任的大臣以後願意輔佐誰,賈詡是個聰明人,也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說自己在想之前帝王廢長立幼,引起群臣分裂,甚至引發戰爭的事情。曹操也是聰明了,從此天平向曹丕傾斜。
《三國演義》楊修劇照
總而言之,楊修之死,主要是曹操為了政權平穩交接的安排,曹丕初上任的時候,的確險像環生,但是楊修死了,他最大的反對者和對手曹植成不了氣候,因此魏國並沒有出現大的動亂和戰爭,從這一方面說,楊修還真得死。
要處死楊修,卻又不讓曹植集團太敏感,那麼就要另外找一個借口,楊修不是會寫戰策嗎,那就一起上陣看看水平,不過楊修只想早點回去,聽到雞肋就要收拾包袱走人,和他本人的想法也不是沒關係的,在外面單獨和曹操在一起,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哈,不料想曹操就拿這個借口殺掉他,理由充分得不行:擾亂軍心。
楊修之死的啟示
在曹操與楊修兩人的關係上,最為直觀集中地體現展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與知識分子間的關係本質,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具有極重的疑懼心態,為維持其統治體系的運轉,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狀態。有人曾形象地把這層關係,比喻為皮與毛的關係。
新《三國》楊修劇照
在骨子裡,封建統治者是鄙視家族外的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他們把自己當成皮,將知識分子當成毛,只要保證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幾根毛即使脫掉一層毛,都無所謂,還會自然地不斷萌生出新毛來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這些依附在皇權這層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參謀幕僚,堪稱中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掉了腦袋,反丟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曹操殺楊修,並非嫉賢妒能,而是自有苦衷,或許我們知道的只是片面,曹操畢竟是一代奸雄,而楊修只是他南征北戰的一個插曲而已,若說可惜,只能怪楊修糊塗一時,只看曹操愛才,而不揣摩主公之性,說簡單一點,只能怪他選錯了明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