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何秦韓魏三國殊死爭奪周天子腳下一城?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戰國後期,有一座城池,是秦國一直想攻佔的東出要地。
黃河出龍門峽谷後,由北向南,到今風陵渡口,南遇秦嶺峻峰,北堵中條山脈,不得不在此拐彎向東,在兩山之間滔滔東去。黃河北岸都是重重大山,南岸是海拔在500-700米的黃土高原,長年的雨水沖蝕,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沖溝。其中有一條地勢平緩,狹窄修長的天然的交通通道,這就是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西端是關中平原,東端是河洛平原,北邊是晉南平原。從現在的陝西潼關向東都是山地,過函谷關後向東,北崤道沿著洛河支流澗河河谷到達洛陽,南崤道沿著洛河河谷到達洛陽。
北崤道比較狹窄,曹魏時期擴展後才容易通行,南崤道成了阻礙秦軍東出的最後一道屏障。
公元前424年,韓武子建都宜陽,歷時16年。《戰國策·秦策二》記載:「宜陽,韓邑,韓武子所都也。」,「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
戰國後期,韓國疆域像個半月形,宜陽是關鍵所在,與軍事據點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成掎角之勢。
公元前308年,秦軍東進,韓軍憑借崤函險關地形堅守。秦國傾全國之力,苦戰一年拿下宜陽,秦武王終於到了周都洛陽,實現自己的夢想。
9年後,韓國憑借魏國齊國支援,一度收復宜陽。
公元前296年,秦韓又一次開戰,秦軍佔領新安、澠池兩縣崤函山區的外圍一帶。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利用洛河支流伊河河谷地形,在伊闕(現龍門)大敗韓魏聯軍,佔領宜陽。
秦軍佔領宜陽,打開了入周問鼎、逐鹿中原的大門。意義如下:
這一仗後上黨地區徹底與本土孤立;
周天子疆土暴露在秦國面前;
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威脅秦國;
此後秦國無論東進南下,已經無法封堵。
宜陽之戰後,全面撼動周朝與六國生存根基,秦國東出已經無法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