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禮賢下士一直都是一個君主的優良品質,而且具備這一品質的君主也一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比如商周時期周文王為了請姜太公出山,不惜親自幫姜太公拉車八百步,由此成就了西周八百年的歷史。還有我們熟知的三顧茅廬,故事中劉備不惜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中拜訪,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終於出山,劉備得到諸葛亮的輔佐終於建立霸業。但網上卻流傳著一種說法,劉備並沒有做過這件事,也有說這是諸葛亮設下的局。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一看究竟。
先來看下三顧茅廬的來歷,其出自於《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劉備得到徐庶輔佐之後終於明白了一個軍師的重要性,從此對徐庶敬若神明。但後來徐庶的老母親被曹操抓到,曹操以徐母的性命要挾徐庶,徐庶只能告別劉備投奔曹操。劉備痛失軍師之際徐庶突然返回來告訴劉備,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他的才能是我的十倍百倍,主公一定要請他出山,有了他輔佐之後一定能夠成就霸業。劉備絲毫沒有懷疑徐庶的話,打聽到諸葛亮的住所之後當即帶著關張二人前去拜訪。
劉備第一次前去拜訪的時候諸葛亮諸葛亮沒在家,負責守家的小童說他雲遊四海去了,多則一兩年回來,少則三五個月才回來,讓他們下次再來。幾個月後劉備繼續帶關羽張飛前去拜訪,這一次他碰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告訴劉備諸葛亮和幾個朋友將經論道去了,亞盤兩個星期後才能回來。劉備擔心下次諸葛亮不會見自己,於是留下一封信給諸葛亮。兩個星期後劉關張三兄弟再次去拜訪諸葛亮,這一次終於見到諸葛亮本尊,在劉備以誠意和志向打動了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三次拜訪也被稱為''三顧茅廬''。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裡面的內容有三分真實七分假,這個''三顧茅廬''其實是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陳壽的《三國誌.諸葛亮傳》對此事的記載很簡單,只有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裡的''三''是一個虛數,指多次的意思,而不是只有三次。但具體到底是多少次,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
而巧合的是《魏略》裡面對此也有描述,它的記載是諸葛亮主動去樊城見劉備,開始時只被當作一般賓客對待,後來劉備知道諸葛亮''有英略'',才將其奉為上賓。《魏略》是曹魏史官記載的歷史,具備官方性,裡面的內容可信度極高,這也就是網友們各執己見的主要原因。畢竟人家曹魏都說了,是諸葛亮自己去見的劉備,劉備壓根沒特意求見諸葛亮。
而且''三顧茅廬''也有兩個疑點,第一點就是那個時代沒有君主去求見下屬的先例,這違反了規則以及君主們的''尊嚴''。首先東漢末年還是士族把持天下,平民百姓沒有翻身的可能,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地位。而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也是天子的''皇叔'',好歹也是一方諸侯。而且從身份的角度來看,劉備妥妥是一個士族人,他沒有必要去拜訪名不見經傳的諸葛亮。包括那個時候的頂級謀士參謀,荀彧、荀攸、賈詡、司馬懿、法正等人都是被諸侯召見,諸葛亮沒名氣怎敢托大,更沒本事設局。
第二點就是劉備本身非常討厭隱士,他還做徐州牧時有一個名叫許汜的隱士在徐州居住,起初劉備想招攬他,但許汜卻不想見劉備。後來劉備強行到他家裡面做客,許汜還出言譏諷劉備,認為他不懂禮數。而劉備很強硬的反駁許汜,認為當今亂世正是有識之士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時候,你這樣子怎麼對得起自己的才華,於是拂袖而去。從此劉備就很討厭隱士,不論到哪個地方都從來沒有去看過這些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