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千古留名,這個典故我們應該都知道。小時候讀書的時候,就有一篇課文專門介紹孔融讓梨這個典故的。話說有一次大人買回來了一堆梨,當時孔融才四歲,因為年紀小,所以大人就讓孔融先選一個。出乎意料的是孔融選擇了了最小的一個,而不是最大的,這讓大人們很驚訝了,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孔融回答到「我年齡最小,當然應該吃小的了,哥哥們都比我大,應該吃大的」。這讓大家都誇孔融懂事,從而千古流芳。
孔融確實從小就懂事,但是如果說他是真心讓梨的恐怕也不見得。小時候家裡兄弟多,最小的肯定受欺負,而他是最小的,所以這種情況下選擇最大的肯定要挨揍,故孔融選擇了最小的,一來顯得自己懂事,二來嘛也避免了一頓揍。當然以上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喜歡的可以留下評論。
如果孔融僅僅是讓梨讓歷史記住了他,但是他說過的另一句卻讓人大跌眼鏡。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何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父親與子女有什麼關係呢?他(父親)的本意就是發情了為了自己的生理需要。子女與母親有什麼關係呢?就像東西寄托在瓶子裡面,孩子出生了也就沒有關係了」
這個在古代倡導孝道的社會前提下,可謂是大逆不道的言論。當時這句話一出,社會上有識之士紛紛指責他,說他是石頭裡面蹦出來的,天生無父無母。而當時的魏國當權者曹操聽到了也非常生氣,責問他為何說出這些話,而孔融仗了自己是飽學之士還在那裡詭辯,曹操一怒之下就將他殺掉。孔融就這樣死得不明不白。雖然這只是野史中記載的,曹操真正殺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平時口無遮攔,對於曹操的政策方針多出言不遜,而在大的政策上往往反其道而行,所以曹操找個借口把他殺掉。
孔融雖然貴為「建安七子」之一,但是如此飽學之士居然說出了這樣有為人倫的話。父母生他養他供他讀書多不容易,可他倒好說父母跟子女之間一點親情都沒有,真不知道他的父母聽到這話會有什麼樣的感慨,估計也會懊悔生了這種大逆不道的兒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