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一直被史家詬病為「尊劉貶曹抑孫」為情感路線,甚至某著名學者也曾說過,《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都是玄德公、皇叔之類的尊稱,而稱呼曹操就成了阿瞞、奸雄之類的貶義詞。但是筆者認為,《演義》雖然總的路線是朝著「尊劉貶曹抑孫」走的,但是在前十九回還是基本客觀的描述曹操的性格、成就的。總的來說,在呂布下邳被殺之前,羅貫中先生還是尊曹的。
首先,在前十九回的標題中,羅貫中九次提到曹操,僅有三次用了「曹操」二字,其餘幾次都是用的「孟德」、「曹孟德」、「曹公」等稱呼。那麼,僅從題目中,我們還是能看出羅貫中對曹操一些功績的認可。比如曹操刺殺董卓的事情。《三國演義》第四回的標題是「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從羅先生的用筆方法來看,尊稱為某公、或者字號是最尊敬的一種,如果稱呼人物的外號、小名則是最藐視的一種。顯然,對於此事,羅先生認為曹操有功於漢朝,至少現在仍是漢臣。
而在前十九回,關於曹操的醜事只有一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千古名言,以至於原本跟隨曹操的陳宮離他而去。但是我們回首我們的社會,有幾人不是為謀一己私利,有幾人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倒是曹操的這句話道破了幾千年的人之本性,不過是後人覺得做可以,說出來就是犯忌諱了,於是大肆的口誅筆伐罷了。
在關羽溫酒斬華雄一回中,諸侯盟主袁本初瞧不起馬弓手關羽,但是此時曹操卻能慧眼識人,親自端酒贈與關羽。可見表現了他識英雄的光輝一面,而劉備此時卻一直一言不發,不表任何態度,倒是顯得十分怯弱。甚至說在《演義》中關羽出山第一功而出名的幕後推手便是曹操。
在《演義》的描寫中,當漢朝諸大臣因董卓掌權而無計可施的時候,正是曹操這位並不見得有多麼重要的人物提出了親自刺殺董卓的義舉,及至刺殺失敗後,仍能機智的逃脫,最後首舉義旗,起兵反董,天下響應。因此,在與董卓的對局中,曹操更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而此時的盟主袁紹、劉備等一干諸侯反而無足輕重。雖然開篇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桃園三結義,但是僅從前十九回來,很多篇幅是來描寫日後用來貶斥的曹孟德,更重要的是,大多都是記載曹操具有英雄之氣的大丈夫行事。
筆者相信,羅貫中先生還是比較認可曹操的,並且也不是一味的抬舉劉備,而最「尊」的人物則是劉備手下的那些將領、謀士參謀。當然其中不乏描寫的出神入化者,比如諸葛亮、關羽、趙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