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高順,三國時期最合格的軍人,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199年2月7日,許是冬雪還未見消,所以寒意未退;或是天地終歸不仁,所以英雄末路。當日,呂布、陳宮、高順齊齊殞命。呂布之死,罪在反覆,陳宮之死,獲罪於曹,而高順之死,在於天人共妒。
高順生年不詳,字號不詳,籍地不詳,史書也不見其何時跟隨呂布的記載。留名青史時,是作為呂布麾下「陷陣營」主帥。
何為陷陣營?雖對外號稱上千,但人數只在七百餘,但盔明甲亮,精練齊整,每戰一往無前,攻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我們來看看帶著這些人的高順在短短的時間裡是什麼樣的戰績。
196年,隨呂布襲取劉備的根據地下邳。
196年,呂布麾下郝萌受袁術慫恿反叛,趁夜攻打呂布駐地下邳,呂布星夜帶著家眷找高順求助,高順帶著部曲平叛,果斷誅殺叛軍,天亮便還。
198年,高順為主將,張遼為副將,二人帶軍攻打沛縣,擊敗當時有擁有關,張的劉備。隨後曹操派夏侯惇引軍來救,被高順打敗,夏侯惇與亂軍中中流矢,從此就成了獨眼將軍。很快高順攻下沛縣,俘虜劉備妻兒,逼得劉備只能轉投曹操。實際史實,見《三國誌,魏書,呂布傳》:建安三年,布復叛為術,遣高順攻劉備於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備,為順所敗。
劉關張何人?劉有統軍之智,關張可有萬夫不當之勇;夏侯惇何人?曹操麾下第一人。這可以看出高順的勇武了吧?不能?我們再來看另一人。
張遼,五子良將之首,後來威震逍遙津差點生擒孫權,但在此時身有漢廷任命的張遼,還居於名不見經傳的高順麾下,被其統轄。張遼其人,不在此多做評說,但高順之勇,高順之統帥能力,雖不說數一數二,但也絕對是這時期頂尖。
然後我們來看看高順的智略:
高順諫曰:「將軍躬殺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顧盼,遠近自然畏服,不宜輕自出軍;如或不捷,損名非小。」布不從。霸畏布(引還)鈔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還下邳。
大意是什麼呢,呂布要打臧霸,高順勸諫說:您誅殺掉董卓,威震四方,坐在那只需要看幾眼,周圍的都怕您,不能夠自己貿然出軍,如若不能成功,對您的名聲損失不小。高順從呂布的利益出發,出言勸阻,因為出征之前不能諱言失敗,所以只說親自出征對您的名聲有影響,但高順對這件事情成敗的看法,已經不言而喻。
順每諫布,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
大意就是:高順經常勸諫呂布:「但凡亡故失敗,並不是沒有忠臣良將,就怕不被重用啊。您做事情,不能仔細考慮,經常說錯話做錯事,失誤的事情難道可以一再發生嗎?」
接著來看高順的高度自律:
《英雄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在那個年代,哪名武將不喝酒?不受饋贈?只有高順,這種自律到可怕的軍人。
由此可見,高順之智,高順之忠,高順之自律。但呂布明知其忠,而不肯採納,甚至在郝萌反叛後,對高順產生懷疑,並加以制約。將原本高順一手統轄的陷陣營交給了自己的姻親魏續,等到需要打仗時才交給高順指揮,然而高順依舊毫無怨言。而結果卻是被信任的魏續等人親自將呂布送上了末路,被猜忌的高順隨他一起赴死。
最後在曹操面前,呂布有意獻媚,願躬身為曹操驅馳。曹操問劉備,劉備說:「明公難道您忘了丁原和董卓的事了麼?」曹操引以為戒,直接宣佈了呂布的死。陳宮因為得罪了曹操,所以坦然赴死。而張遼是痛罵呂布膽小怕死,這一罵,既表現出了他的勇,又和呂布劃清了關係,加上劉備與關羽的勸諫,最後另投明主。
只有高順,他明知道呂布不可保,卻一意保之。他明知不投降曹操就只有一個結果,但還是一語不發,用態度做了一個斬釘截鐵的回答。高順是一名合格的軍人,他忠誠。
高順之死,歸根結底只有三個原因:
一,軍人的忠誠。曹操劉備也知道高順的忠誠,知道他投降的可能不大。
二,他的耀眼功績。(在呂布麾下時是功績,在曹操帳下就成了過錯。高順不死,曹操如何對夏侯惇交代,如何對死去的魏軍交代。)
三,他的將才。(劉備曹操何嘗不知高順之才,但二人各有顧慮。曹操愛才,心只自己不能得,又怕高順落入了別人手裡。而劉備又不能讓曹操看出自己的野心,卻怕高順落入曹操手裡,所以保持了緘默)
所以那個初春寒意不退,所以那個高順,只能死。
我們試著設想下高順如果沒死,會是什麼個結果。也許《三國誌》裡就會有他獨立的一篇傳記了吧,也許我們今天也能知道他生於何時何地是何處人了吧,但歷史沒有如果。
但就是沒有如果,那才是高順,一個三國歷史裡真正做到,智勇兼備,膽識過人,忠誠不貳,極度自律的鐵血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