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代北魏末年,戍邊北方六鎮的鮮卑將士和族人,不滿北魏漢化後自身日益沒落邊緣,遂聯合發動起義,北魏境內各族軍民紛紛起兵響應。
東西魏北方爭霸
在這場大叛亂之中,六鎮之懷朔鎮出身的高歡趁勢崛起,將起義的二十多萬兵民收為己用。534年,高歡擁立元善見為帝,東魏正式建立。次年,出身六鎮之武川鎮的宇文泰,擁立元寶炬建立西魏。北魏亡國後,兩位皇室後裔貴為東、西魏皇帝,卻不過是權臣高歡和宇文泰的傀儡而已。
東西魏建立之初,東魏繼承了北魏大部分國土,擁有六鎮精銳軍隊;西魏偏居關隴,資源、人口與兵力皆遠遜東魏。所以在東西魏爭霸北方早期,東魏是主動進攻方。
535年的小關之戰和兩年後的沙苑之戰,宇文泰以弱勢兵力,連出奇兵,兩次大勝東魏,西魏岌岌可危的局勢得以扭轉。沙苑之戰後,西魏乘勝擴大戰果,奪取河東大片地區(大致在山西省黃河以東、汾河以南)。
西魏建立之初的疆域沒有圖上那麼大,而且西魏土地貧瘠,東魏多為富庶之地
西魏佔據河東地區的戰略意義極端重要:一方面在關中外圍建立緩衝區,避免西魏核心地帶遭對手直接攻擊,另一方面,河東之地直插東魏軍事中心、山西晉陽(高歡丞相府所在地)南部,西魏跨過汾河就可以北上威脅高歡老巢,令其如鯁在喉。西魏憑借河東要地,至少在地緣與戰略層面不輸東魏。
538年河橋之戰西魏小負於東魏之後,大將王思政在河東的玉璧築城。玉璧城坐落於山西峨嵋台地、北瀕汾河,「城周八里 , 四面並臨深谷」,只有南面有道路與台地相接,但也很狹窄,不利於大軍兵力展開。玉璧的地理地形環境決定了其易守難攻,西魏選擇此處築城作為河東戰線中樞是極為英明的決策。
第一次玉璧之戰西魏小勝
高歡也意識到玉璧的重要性,但自持兵強馬壯,並未將玉璧守軍放在眼裡。542年高歡親率大軍從晉陽出發,南下進攻玉璧,意圖吸引西魏主力救援,同時令駐守河南的大將侯景伺機直取關中。
宇文泰亦針鋒相對地佈局,令西魏太子出兵假做救援之舉,關中諸軍則按兵不動,靜觀其變。高歡本打算與西魏主力決戰,未以攻城為主要目標,沒有帶足攻城裝備。玉璧經過三年持續構築防禦工事,加上地勢天險,可以說固若金湯。高歡攻城不利、損兵折將,又遭逢大雪,士兵傷亡加重,不得不撤圍而去。第一次玉璧戰役,西魏輕鬆獲勝。
高歡(496-547年)
宇文泰之所以不遣救兵立即援助,既是對玉璧防守有信心,也另有一層不能明說的顧慮。玉璧守將王思政是被宇文泰毒殺的北魏孝武帝的洛陽舊臣,其軍事才能雖被認可,卻不屬於宇文泰信任倚重的六鎮舊將和關隴豪族。王思政手下沒有西魏精兵,只能招募民勇整編軍隊,因此即便玉璧之戰損失過大,對西魏軍力影響也很小。
此外,南北朝時期將領叛變投降屢見不鮮。宇文泰不將重要資源分配給非核心集團的將領 ,也在情理之中。日後的長社之戰,王思政走投無路之下,向高歡的兒子、繼承人高澄投降。
首次玉璧之戰勝利後,宇文泰厲兵秣馬,積極備戰東征。其時東魏大將高仲密妻子李氏被高澄調戲,河橋之戰高仲密之弟死於東魏諸將不和,雪上加霜的是,高歡已開始猜忌戒備高仲密。543年,高仲密趁外放做官之機叛降西魏,宇文泰立即派軍前往接應,東西魏邙山戰役爆發。
宇文泰(507-556年)
本次戰役西魏首嘗大敗。此前宇文泰反覆運用突襲策略勝敵,此戰高歡高度戒備,西魏軍夜襲徹底失敗,損兵三萬,宇文泰差點被俘。第二天兩軍全力會戰,戰況極為激烈凶險,高歡險些喪命,但西魏騎兵實力畢竟遜於東魏,故而再敗。但高歡沒有趁宇文泰潰敗果斷追擊,失去了殲滅西魏主力、甚至直搗關中的良機 。
543年邙山戰役
第二次玉璧之戰東魏大敗
邙山大勝後,高歡趁西魏新敗無力東顧之際,平定內亂,並修復與柔然、吐谷渾以及南方梁朝的關係。546年,為報玉璧之仇以及稱霸中國北方,高歡率二十萬大軍,帶足攻城士兵和裝備,再度南下圍攻玉璧。此時玉璧守將已換作王思政推薦的韋孝寬。韋孝寬足智多謀、守城有方,與高歡「聯手」上演了一場有如軍事教科書經典案例的攻防大戰。
546年第二次玉璧之戰
高歡在玉璧城北修建城堡作為圍攻戰的指揮中心,並於城南較高處構築土壘工事,居高臨下攻擊玉璧。韋孝寬以牙還牙,在城內搭建更高的木製塔樓奪回優勢。高歡得知城內飲用水來自汾河,遂令軍隊一日之內將汾河改道,但玉璧城內地下水位頗高,守軍挖井取水渡過難關。
東魏軍又挖地道攻城,西魏軍掘橫向長塹阻斷地道方向,待地道挖至長塹,守株待兔的西魏守軍立即擒殺,或者火燒煙熏敵方。東魏軍終於有地道挖至城下,燒燬部分城牆,守軍則以木柵阻擋支撐。韋孝寬趁東魏全力進攻、防守疏忽之時,精兵出擊奪回城南外工事。雙方還採用了很多種攻防手段,這裡不再贅述。
硬攻不成,高歡又使出招降和離間之計,但韋孝寬不為所動,反而抓住機會慷慨陳詞,堅定守軍信心。此次玉璧圍城持續兩個月,比前次多出一月,攻方也沒有遭遇惡劣天氣。高歡使出萬般攻城術,被韋孝寬一一化解,玉璧城有驚無險。東魏軍傷病而死者十之四五,高歡心力交瘁、患上重病,連夜撤圍而去。回晉陽後,高歡又遭韋孝寬謠言中傷,一代雄主忿恨而逝。
韋孝寬(509-580年)
宇文泰如前次玉璧之戰一樣,沒有派出任何實質性的援軍。韋孝寬和王思政都是漢人,但前者還是宇文泰極為重視的關隴豪右,不可能故意棄之不顧。宇文泰安之若素的原因是:玉璧城經過七、八年的經營構建,兵精糧足,防守如銅牆鐵壁,而且西魏在峨嵋台地與汾河南岸還建有兩道堅固防線。河東戰線或許尚不能發起大規模進攻,固守則綽綽有餘。
邙山戰役和玉璧大戰之後,東西魏都認識到無法突破東西對峙的僵局,此時南方的梁朝也國富兵多,東魏、西魏以及南梁三國鼎立勢成。東魏大將侯景之亂令南朝實力大衰後,北齊(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而建)、北周(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取代西魏而建)、陳朝(南朝最後一個朝代)繼承了上述三分天下之格局。
侯景(503-552年)
西魏騎兵和總體兵力有限,宇文泰遂發力推動府兵制(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兵役制度) ,重金打造重裝步兵,並吸收擅長步兵與防守作戰的漢人將領,前後兩次玉璧戰的漢人主將就是佐證。府兵制為後來重新開創中國大一統的隋朝採用,並一直延續發展到唐朝中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軍事制度之一。宇文泰及其繼承者亦積極改革內政, 拉攏關隴與河東地方豪強進入統治集團,並趁南朝內亂,奪取南朝大量土地,國力蒸蒸日上。
東魏繼承北魏六鎮大部分士兵和流民,核心將領以鮮卑人、高車人或者胡化的漢人為主,故特別倚重鮮卑勳貴集團,大多數漢人士族無法分享利益,東魏統治基礎不牢。軍事戰術上,騎兵乃西魏所長,步兵則如此前歷朝一樣不堪大任。( 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爭霸末年,雙方實力逆轉,北周大舉進攻北齊。北齊為步兵和防守短板付出沉重代價,關鍵城市防守戰屢遭敗績。
玉璧一戰成名的韋孝寬如果不算後三國時代第一著名將領,也是漢人中最有智謀的統帥。氣死高歡之外,韋孝寬運用離間計除掉北齊肱骨重臣斛律光,北齊部分因之亡國。北週末年,大將尉遲炯叛亂,韋孝寬三個月擊敗前者,為楊堅立隋代周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