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為什麼沒有拯救大漢王朝。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師,太原祁人。東漢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壯年時任豫州刺史。因為在和中常侍張讓的鬥爭中失敗,王允被迫去官隱居,在中平六年,何進掌權之後重新出仕,歷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進被宦官誅殺,董卓掌權時,他已經代替楊彪成為了司徒兼尚書令。身為地方官勤政愛民,由於朝廷腐敗而被迫在此為官,從而密謀刺殺董卓。董卓死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政,但是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處死,時年56歲。王允顯赫一時,當最終還是處死,他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不肯赦免董卓部將的罪名,直接導致了李傕等董卓舊部的起兵反叛。董卓在時,為收天下士人之心,重用名士蔡邕,三日而三遷其官。蔡邕雖不滿董卓政治殘暴,卻感其知遇之恩。董卓死時,蔡邕在王允座,聞之不由歎息一聲。王允本就痛恨蔡邕附庸董卓,見狀怒斥其為董卓一黨,將其下獄,雖百官苦諫而不聽,殺之。這一事件更使董卓的舊部不安。於是李傕等人聽從謀士參謀賈詡的建議,決心拚死一搏,說:「京師不赦我,我當以死決之。若攻長安克,則得天下矣;不克,則抄三輔婦女財物,西歸鄉里,尚可延命。」眾以為然,於是共結盟,率軍數千,晨夜西行。
二是王允當政後驕傲自滿,失去百官擁戴。後漢書記載: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王允誅殺董卓主要依靠大臣士孫瑞和卓將呂布等的幫助,但誅卓後王允邀為己功,士孫瑞等不滿,辭官歸鄉。王允對呂布也看不上,只把呂布只當作劍客看待,當然會引起呂布的不滿了。
其實上述兩點並不是王允失敗的主要原因,王允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控制軍隊。王允雖然誅殺掉董卓,但軍隊還在董卓部將李傕等人的手中。董卓入關後,為防備關東諸侯的進攻,「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而守衛長安的禁軍,也多是董卓的舊部。王允殺董卓後,派皇甫嵩帶兵攻郿塢,誅董卓全家,皇甫嵩帶的是自己的舊兵,並沒有用長安城的禁軍。因此王允手中雖有皇帝,還有大臣的支持,但是幾乎沒有任何自衛能力,可以說是不堪一擊。這種情況下,整個朝廷簡直就如同坐在火爐上,而王允居然沒有覺察到危險,以為董卓已死,天下就大局已定,沒有什麼禍患了,對董卓舊部的叛亂沒有任何準備,不能不說是重要失策。
王允要控制軍隊,也不是沒有辦法。《後漢書》記載: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或說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這裡所說的「皇甫義真」就是皇甫嵩。皇甫嵩是東漢王朝最後的著名將領,他也是涼州人,率軍平定黃巾之亂,挽救了大漢江山,威震天下。黃巾亂前曾帶兵征討涼州,多所勝績,素為涼州人所畏。而且此人非常忠於朝廷,他在剿滅黃巾後,身擁大軍,威名卓著,有人勸他帶兵進京誅殺宦官,掌握朝政,被其拒絕,回朝交卸兵權。因此皇甫嵩可以說是最合適的人選,若能派他去統領陝縣董卓舊部,以其威名與軍事能力,必能收服眾心為朝廷所用。其次即使不據陝縣,也應該掌握潼關、華陰、蒲津等河南和山西通往長安的關口及守關之兵,以防董卓舊部叛亂。
再次要派人安撫涼州的馬騰、韓遂等人,因為二人過去依附董卓以圖天下,實是朝廷的後患。爭取二人是很有可能的,在董卓死後,二人擁兵觀望,當時馬騰駐軍於郿,但當皇甫嵩帶本部兵馬攻郿收董卓全家時,他並沒有出面干涉。因此可以暫時借二人之力對抗董卓舊部的軍隊,此乃借力打力之策。
但王允卻說:「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王允想的是什麼?他想的是怕如此舉動讓關東的諸侯認為他王允也像董卓一樣脅天子割據一方,從而對朝廷失去信任。他天真地以為四方諸侯還會像過去一樣擁戴朝廷,實不知漢朝末年的政治腐敗已失去天下人之心,關東諸侯紛紛擁兵自立,沒有幾個會勞心社稷。在他誅殺董卓之前,已有袁紹陰謀立劉虞為帝,孫堅攻伐劉表,袁術劫掠州郡只顧自肥,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喬瑁等一系列目無朝廷自相殘殺的事情。由於對形勢認識不清,王允在政治和軍事上沒有採取任何預防措施。
對王允來講,一開始的形勢還是非常有利的。馬騰、韓遂等人還保持中立,要看看王允的朝廷怎麼對待他們,而董卓舊部聞卓已死,非常恐慌。當時中郎將董越已被牛輔內鬥殺死,呂布曾派李肅帶少數人馬去收捕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被牛輔擊敗。但其後牛輔營中無故大驚,輔懼,乃繼金寶逾城走。牛輔的左右貪圖財物,半路把他殺掉,送首級到長安。可見當時董卓部下雖擁有軍隊,但已成驚弓之鳥。如果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形勢,或者赦免董卓部曲之罪,然後緩圖之;或者不赦免,整頓軍隊討伐之,都可以有所作為,但王允猶豫不決,什麼有效措施都沒有採取,幾乎是坐等叛軍來攻。李傕等叛軍從陝縣進攻長安,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王允雖然沒有掌握軍隊,但也只得硬著頭皮遣軍出戰,派董卓舊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徐榮戰死,胡軫率眾投降。其實這樣的結果早就可以預料了,胡軫、徐榮本是董卓之人,本無戰心;所領士兵又多是涼州人,身在朝廷心卻惶惶,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很多都臨陣投降了。
王允之敗,雖看起來是決策失誤,實際上則是因為東漢王朝徹底沒落了。王允縱使能有所作為,擊敗了李傕的叛亂,也難以抵擋其它割據勢力的進攻。當時東漢朝廷只剩下關中一隅之地,人口只有幾十萬,且西有馬騰、韓遂,東、北等地有董卓餘部,騷亂不寧,從經濟、軍事實力上看,都不具備號令天下的能力了。袁紹據有冀州,袁術據有南陽,均戶口百萬;公孫贊據有幽州,兵強馬壯;劉表割據荊州,地廣兵多。這些諸侯的實力均在朝廷之上,既不起兵勤王,也不服從朝廷號令。如果李傕叛亂時,袁術、劉表等就近勢力能夠出兵救援朝廷的話,王允也不至於失敗。
上述事實說明東漢王朝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王允即使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也無回天之力,這應該是王允失敗的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