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題目,好有一比,那就是既然日本人已經佔領了東南半壁,為什麼國民政府不歸順日本人?
同樣當時的情況,劉備和孫權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在分裂祖國。尤其是劉備,劉備作為當時漢室宗室,儘管他的基因和漢獻帝劉協已經是松花江和松花蛋的關係了,但是在他的心中仍然有一個夢想,就是恢復大漢帝國往日的榮光。
他只承認漢獻帝劉協是漢朝的皇帝,但是他不承認許昌政府,原因就是這個政府掌握在曹操的手中。而曹操是大名鼎鼎的漢賊,所以皇帝是合法的,但是政府是非法的,所以劉備有充足的理由起來反抗朝廷,因為在他的意識裡,反抗朝廷,就是反對漢賊曹操,就是為大漢帝國續命。
對於孫權同樣如此,孫權這個人在政策上比劉備靈活的多,只要不涉及自己的核心利益,他不介意為曹操俯首做小。但是一旦涉及到他的核心利益,江東領土問題,他就會亮出尖牙利爪,狠狠向你撲來。
到了曹丕時期,他認為自己作為漢朝的臣子和曹丕一般無二,曹丕既然能夠篡位稱帝,我憑什麼不能當皇帝?所以孫權這才稱了帝,個人認為如果曹丕繼續執行曹操的路線,不篡位,至少在表面上,孫權還是會表達恭順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赤壁之戰,曹操失敗之後,不得不回到北方積蓄力量,以圖後計。但是由於赤壁的損失過大,使得曹操在北方的統治根基也發生了動搖,關中諸侯開始產生了異心,使得曹操無暇南顧。
而恰恰在曹操整理自己內務的時候,劉備趁勢做大。在佔有荊州一部分的情況下,迅速向西發展,入蜀奪取四川,從一個飄在荊州的荊漂,正式成為了一方之主,有了一定的實力,比起在赤壁大戰之前,有了更多的本錢。
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曹魏帝國對上其他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在國力上絕對處於碾壓的地位。但是一旦兩國聯手,劉備也好,孫權也好,都是有和曹操掰掰手腕子的實力。
尤其是孫權,人送綽號孫十萬,動輒派十萬大軍,送經驗,送人頭,如果不是孫權親自領兵,而是換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比如說陸遜,陸伯言,很有可能就是另一副局面了。
所以說在國力上,兩個聯手,不僅能夠制衡曹操,還能夠在局部形成優勢,使得曹魏帝國顧頭不顧腚。這樣的情況之下,你指望劉備和孫權向曹操投降,接受曹操的擺佈,這怎麼可能?
再者,按照曹操的個性,你覺得孫權或者劉備歸順,他們的結果是什麼呢?他們絕不會像劉琮那樣被曹操封為有名無實的青州刺史,安享晚年。
曹操可能是個極度自信的人,性格開朗,不會對這兩個人下重手,但是別忘了曹操的那個好兒子曹丕,這個老小子對自己的兄弟都要來一出七步成詩,別說對孫劉二人了,所以考慮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安全,投降是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所以孫權也好,劉備也好,以他們的實力,以及他們對天下的看法,他們都不會像曹操妥協,絕不會交出他們安身立命的地盤,對於軍閥來說,沒有自己的底盤,就沒有自己的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