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謀士參謀郭嘉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郭嘉在三國人物中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身上的「偶像」因素:天生鬼才、動無遺策、料事如神、不治行檢、深受主公信賴、英年早逝,以及曹操赤壁戰敗的再三追惜。
郭嘉的形象在整個三國的謀臣群體中,都是最鮮明的。鮮明,說白了就是簡單純粹地突出。對郭嘉來說,就是精準的決斷力,這一點站在整個三國的最頂尖,就夠了。「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也好,「公有十勝,紹有十敗」也好,「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也好,都突出體現這一個方面的特質,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說,力量是朝著一個方向使的。因為鮮明,所以能更簡單直接地被記住。「郭嘉是個什麼樣的人啊?」「有精準的好似預見未來一樣的判斷力的神人吶!」看多清楚。然後你不管向提問者舉什麼樣的例子,都直接指向這一答案。
郭嘉很浪,不管男女關係上是不是真有其事,至少不守禮法是肯定的。放浪形骸四個字放他身上,就別有一種魅力。試想一下,竹林之中,是不是「俯仰自得」「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就比「吾家已有阿鹹」的阮籍更容易招粉絲?並且郭嘉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和這樣做的後果,和穎川集團內部的隔閡,甚至於自身的體弱早死,和這點都不無關係,但他依舊故我。這是很有魏晉風骨的性格,疾如明日便死,也當先滿飲此杯。把自我放得很小,於是就很「自然」,他始終和所處的世界有著微妙的隔閡,也因此愈加清醒。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擁有那種超然的洞察力吧,因為不滯於物,自然不涉其中,從旁觀之,自然條理清晰。這就是透徹。唯有郭嘉,有種超脫的輕靈,他的放浪他的早死,都無損於個人魅力,反而增添了病弱的美感。
所以郭奉孝,真是塑造出來就是給人喜歡的角色形象啊。
有人猜測郭嘉的「不治行檢」包括男女作風方面的問題。這無法考證,但飲酒作樂,放浪形骸之類的,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這可能過早地消耗了他的身體,對於此,他自己也有清醒的認識,生前,他常常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吾往南方,則不生還。」
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郭嘉在政治上向曹操提建議的記載,他的每條計謀,都完全出自純軍事方面的考慮。在這些人中間,他的智慧最為純淨,有的人說,做謀士參謀要既謀國又謀身,二荀顯然踐行了此道。而郭嘉,謀身肯定是沒有的,就連謀國,也很難說有。有人說郭嘉不長於戰略,其實不是,他的長期預測都非常準確,只是他好像對長期的戰略規劃沒什麼興趣,僅僅像學霸做數學題一樣,拆解具體戰場上的一個個難題。
最瞭解郭嘉的,畢竟是曹操。回憶他的時候,曹操描述他,「見世事無所凝滯」。「無所凝滯」,就像山間流下的水一樣,該是多麼清澈的人,才當得起曹操這樣的評價啊。
清澈而有能力的人常常被人欣賞,因為他們能建立不朽的功業,又不會在這一過程中沾染污濁的東西。
於是,我們看到這個清澈的人在前三國的浪潮裡一次次燃燒著自己的智慧。
征呂布時,曹操糧盡欲還,「嘉說太祖急攻之」,於是抓住了天下第一猛將。
孫策欲襲許,郭嘉說,「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小霸王死在了刺客手中。
官渡之前,十勝十敗之論振聾發聵,「袁曹虎爭,勢傾山海」,北方的兩大巨人的正面碰撞在郭嘉看來只不過是走向勝利的必經過程。
曹操想出擊在後方的劉備,又懼怕袁紹的反攻,郭嘉判斷道,「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一代梟雄望風而逃。
袁紹死,諸將請求急攻袁譚、袁尚,郭嘉說,「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最後,兩個人的首級擺在了曹操的案頭,盛極一時的袁家絕後。
最後,便是兵貴神速,千里襲破遼東。而自己,也燃燒殆盡了。
大多數郭嘉迷非常重視赤壁之後,曹操「惜哉奉孝,痛哉奉孝」的念叨,卻通常不喜歡毛宗崗那句「曹操前哭典韋,而後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參謀也!
我卻有不同的意見,」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這個是曹操對於失去郭嘉的哀痛,郭嘉的死是他自己選擇的,和諸葛亮一樣,都是為了侍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郭嘉本來身體比較柔弱,喜歡酗酒,知道到了南方他的身體必死無疑,但是確每次都建議打荊州,曹操就說郭嘉這是在堵上了性命。所以郭嘉死後,曹操痛哭流涕: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可謂真摯。並且曹操也是打算將郭嘉作為自己死後的托孤之臣的,只是沒想到先一步而去。
郭嘉在謀士參謀中更偏判斷型。李世民說「房謀杜斷」,荀攸賈詡好比房玄齡,有謀;郭嘉就傾向杜如晦,善斷。
簡直如歷史老人的隱喻一般,郭嘉的死,緊隨著曹操的南征,正標誌著前三國的終結。那個充斥著飛揚的夢想,卻又填滿了鮮血與白骨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