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龐德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龐德,自棄政從軍後,在弱肉強食、奸雄梟雄並立的年代裡,注定是人生的一大悲劇,注定是要以「死」來換取「忠義」。
龐德,先是跟從馬騰征討羌族氐族叛亂,又伴隨馬騰投靠曹操討伐郭援高幹反叛,再跟隨馬騰平定張白騎作亂,然追隨馬超起兵反抗曹操,後隨同馬超投奔張魯,最後尾隨張魯投降曹操。龐德的最後一戰,也是投降曹操後屈指可數的戰役之一,竟然是出現在故主馬超的間接對立面——襄樊戰役。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九月,曹操率大軍抵達長安,原本是準備西征增援夏侯淵。但是次月,襄樊發生侯音之亂,太守東裡袞僥倖逃生,曹仁率軍南征。由於爆發侯音之亂的突發事件,曹操暫停西進的腳步,停留在長安觀望局勢,隨時增援漢中和襄樊中形勢更為迫切的一方。219年正月,曹仁攻克宛城,討平侯音。219年七月,關羽發動北伐,迎戰曹仁,襄樊攻伐戰役打響。曹操聽聞襄樊戰場形勢惡化,便以左將軍於禁領軍,督龐德、董衡等七軍增援襄樊戰場。在樊城駐紮期間,由於龐德的哥哥在漢中蜀軍而倍受樊城眾將的懷疑,懷疑龐德對曹操的忠誠度。對龐德而言,被人懷疑,是不可控;唯一可控只有個人的言語及行為,甚至是思想及舉止。
《三國誌‧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記載: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龐德說這些對曹操感恩戴德的話,是駐紮在樊城期間,是面對於懷疑自己的將領。
龐德之所以要在言行舉止對曹操忠誠,原因有三。
即其一,漢中無恩,鄴城有恩。
漢中,終究是地方割據,對龐德即無拜將也無封侯;鄴城,畢竟是中央王朝,對龐德即拜立義將軍也封關門亭侯。在漢中,龐德被馬超拋棄,被張魯猜忌,朝不保夕,擔驚受怕,整日惶恐不安,簡直是地獄般的苟活著;在鄴城,龐德被曹操信任,被朝延重用,安然無恙,坦然自若,天天泰然處之,幾乎是天堂式的生活著。
其二,故主無義,新主有義。
龐德自跟隨馬騰父子,忠心耿耿;特別是追隨馬超後,更是不離不棄。然而,當馬超脫離張魯而投靠劉備時,獨帶走馬岱等心腹,卻留下妻兒及龐德等人,造成馬超妾董氏被賜給張魯部下閻圃,兒子馬秋馬威被張魯殺死,龐德被迫投降曹操。為此,馬超對龐德無義在先,才有龐德無忠在後。投降曹操後,龐德不僅未被曹操追究渭河反抗之罪。還被拜將封侯之義。因此,曹操對龐德有義在先,才有龐德有忠在後。
其三,兄嫂無情,妻兒有情。
從兄龐柔之所以對龐德無情,根本原因是什麼,在《三國誌》等史料未見絲毫記載;而在《三國演義》裡,由於龐柔之妻不賢,龐德就乘醉殺嫂,從而造成龐柔與龐德兄弟恩斷情絕。妻子兒女跟隨龐德東奔西走,天南地北,不離不棄,生死相隨。因而,兄嫂對龐德無情在先,而妻兒對龐德有情長伴。在漢中無恩、故主無義、兄嫂無情及鄴城有恩、新主有義、妻兒有情的情況下,龐德在走投無路時,為了自己及妻兒老小的性命前途,不得不隨張魯等人一同投降代表朝延的曹操。
為恩、為義、為情,龐德選擇放棄馬超而投降曹操,並以犧牲來換取忠義,是合法合理合情。
筆者按:明志,表明志向。龐德,作為一名降將,雖受曹操賞識,不僅被拜立義將軍,還被封關門亭侯;但因投降曹操較晚,不光未替曹操建立寸功,還未有光彩資歷及顯著戰績,甚至因故主及從兄因素而倍受猜忌。為此,在襄樊之戰中,龐德唯有心存死志,以死明志。正所謂:好馬全憑膂力,好漢全憑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