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關羽是否姓關?他的臉為什麼是紅的?
我們先來看看關羽的出身。西晉陳壽所著史書《三國誌·關羽傳》的記載為:「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過了一千多年以後,明代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回關羽出場時又演變成了這樣的說法:「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雖然歷史和小說都一致說關羽是在家鄉出了事情而亡命逃到涿郡,不過在這兩種說法當中還是有一些令人不解之處:在《三國誌·關羽傳》中為什麼關羽要改長生為雲長呢?又是什麼具體原因使關羽要背井離鄉亡命涿郡?史書上沒有交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雖然是照搬《三國誌·關羽傳》中的說法,還特意加上了所「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的句子,但又說的很含糊,明明是有所指,但又是語焉不詳,又到底是指什麼事情呢?羅貫中的這種說法又是從何而來?這一段故事在一千多年來又是如何演變過來的呢?
這一段情節在歷史資料和文學作品中都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面對著這麼一個為後世美化成「千古聖人」的關羽,怎麼可能會留下一段如此巨大的空白呢?雖說是「英雄莫問出處」,但作為「千古聖人」,後世崇拜者怎麼也不能容忍一個來路不明的殺人犯成為了自己的偶像。於是,一些民間藝人紛紛根據自己的想像開始填補這一段空白。
元代出自民間藝人之手的《三國誌平話》就把這一段空白進行了填補:話說一人,姓關名羽,字雲長,乃平陽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鳳目,虯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傳」。觀亂臣賊子傳,便生怒惡。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酷害黎民,將縣令殺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
這個故事雖然比較簡單,但它把關羽亡命逃遁的原因進行了補充,使讀者一開始就對關羽的正義形象有了一個認識。後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基本上採用了《三國誌平話》的說法。
不過,也許因為這個故事太簡單了,不能令廣大的關羽迷們滿意,民間藝人們又創作出了很多的民間傳說進行了充實。其中有一個就被清代學者梁章巨收錄在《歸田瑣記》中,故事的大意是這樣:
關羽小的時候力氣很大,經常惹禍,父母把他關在後花園之中。一天晚上關羽開窗而出,聽到有老者哭泣。仔細詢問才得知:本縣舅爺強搶老者以和被人有婚約的女兒。關羽聞之大怒,拔劍衝入縣署,把縣令和其舅爺都殺了,然後亡命涿郡。途中在河邊洗臉的時候,發現臉又變成了棗紅色,所謂的重棗臉也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的很廣,其它的一些傳說大致都基本如此。雖然也有幾個傳說把關羽的出生和成份神化,但從大多數傳說來看,民間藝人們顯然認為關羽是和他們一樣屬於勞苦大眾出身,關羽基本上被說成是農民、小商販的子弟,出身並不高貴,但是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這也符合我國民間創作的特點。
儘管創作這些民間傳說的藝人們水平不高,但有時的突發奇想,竟然也會把一些劇作家也搞糊塗了,以致於鬧出了一些笑話。這也就是關羽的姓氏問題。前面提到的《歸田瑣記》的那個傳說,就說關羽本不姓關,只是在逃跑來到潼關的時候,指關為姓,才開始姓關的。這明顯是杜撰出來的,但一些劇作家或有心或無意也來湊了一回熱鬧。在清代的戲曲選本《清音小集》中的「夜讀春秋」中,也不知道是怎麼考證的,居然說「關羽姓馮名賢字壽長」;此外以前的京戲《斬熊虎》中又說關羽姓胡(至於關羽更名改字的原因又和《歸田瑣記》差不多)。據說連毛主席還就關羽的姓氏問題問過周谷城。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間傳說的影響力之大、流傳面之廣了。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關羽被民間藝人們一折騰,這回可真的是「面目全非」了。不過,這也許就是一些名人身上所必然會產生的千奇百怪的附會吧,就算是「聖人」也不能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