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是蜀漢大儒,為什麼他要勸劉禪投降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譙周是蜀漢大儒,為什麼他要勸劉禪投降呢?

譙周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儒,幼貧喪父,少讀典籍,精研六經,頗曉天文。在蜀漢任官時期,一向以反對北伐戰略而聞名。見姜維多次北伐而虛耗蜀漢國力,因而不滿,著《仇國論》力陳北伐之失。魏國三路伐蜀時,譙周勸劉禪投降。

譙周,字允南,是巴西人,乍一聽是個外國人,實際上,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出生在書香門第,自幼酷愛讀書,弱冠之年便已經飽讀詩書,雖然少年喪父,滿腹經論的學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過就像事難十全十美一樣,譙周的人生也有不完美之處,第一是父親早逝,這是命運的安排,人力無法改變;第二是他生的模樣不好看,臉是父母給的沒法選擇,這也是他無法改變的。

可是除了這兩點,譙周還有一個不完美之處,那就是他的性子直,容易得罪人,這一點,不怪別人,是他自己的選擇。不過,即使有這些不完美,也沒有遮蓋住譙周的優點,他有才華,而才華這東西是掩蓋不住的,所以,他得到了諸葛亮的欣賞,並且讓當時已經貴為丞相的諸葛亮對自己再三邀請,他這才從不出仕到進入朝堂。

關於譙周和諸葛亮,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那就是譙周在諸葛亮時期是個勸學從事,官不大,可他對諸葛亮的情誼卻大著,在譙周心裡,諸葛亮對他有知遇之情,這恩情重於泰山,所以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他不顧劉禪明令禁止大臣奔喪的旨意,為諸葛亮奔喪。忠義兩難全時,譙周遵循內心旨意,為了當年的知遇之情而不顧一切。世人皆知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君臣關係令人動容,他們之間的知己之情令人羨慕,可卻很少有人道,其實諸葛亮的一生,除了劉備,還有一個譙周對其的感情,令人動容。

諸葛亮死後,後來蔣琬上位,譙周升任典學從事,這是一個沒有實權卻有聲望的蜀國特有的職位,通俗點來說,就是著名學者,而且是著名學者之首,由此可見,在當時整個益州,譙周的文化水平之高,可以說是當代大儒了。

但凡是學者,必心憂天下,譙周更不例外,三國後期,蜀國最輝煌的時候已經過,往事不可追,而譙周儼然第二個諸葛亮一樣為蜀國殫精竭慮,只可惜,他的君主不是劉備而是劉禪,所以也注定了他最後沒有成為第二個諸葛亮。當年,劉禪好不容易熬過了被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人「支配」的時光,人到四十,立了太子之後終於能好好自由一下了,故而在政事上表現的散漫了一些。

而譙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趕緊勸諫劉禪,不忘先主叮囑,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只可惜,譙週一番苦心,劉禪卻毫不領情,反而戲謔的想著,既然譙周愛勸諫,乾脆讓他陪著自己日日聊天好了,於是譙周轉任中散大夫。哎,劉禪以為譙周勸諫圖的是個名聲好聽,想要的是官職,其實譙周哪裡看的上這些?他要的是天下安好,他和當初辛辛苦苦打下蜀漢天下的劉備諸葛亮等等人一樣,想要的是攻克中原,還於舊都啊!

譙周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力勸劉禪投降。公元263年,鄧艾攻入綿竹,打敗諸葛瞻。面對曹魏大軍,成都城人心惶惶,逃的逃、躲的躲,已經形不成有效的阻擊。當時朝廷上下有兩種意見:一是投靠東吳,二是逃往南中七郡,投靠當時的南蠻。不得不說,這兩條路都是瞎扯。

譙周就充分認識到這兩條建議都不可取,反駁道:哪有天子去投靠別國的道理,那還是天子嗎?況且曹魏強大、東吳弱小,倘若東吳再被滅,我們還不是一樣要受辱;往南逃更是扯淡,諸葛丞相在的時候,他們都屢次反叛,現在走投無路再去投靠他們不是找死麼。而且就算我們往南逃,曹魏大軍肯定會往南追,到時候還是難免一戰。

譙周的觀點是對的,無論是投靠東吳還是南蠻,蜀漢被滅在所難免,不過是能再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而已。譙周勸劉禪投降,往難聽了說是賣主求榮,苟且偷生;往好聽了說是免於戰火,就像陳壽說得那樣「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陳壽雖然在偏袒譙周,但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

後人多詬病譙周不忠,但實際上他是忠的。不過他忠的不是蜀漢,而是自己。東漢以來,士族勢力崛起,士族大夫們為了家族的昌盛綿延,就不得不在政治站隊上多加考慮,甚至以不忠來換取家族利益,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投靠胡人的諸多士族,他們在保存家族利益和忠於主子之間選擇前者,以求得在改朝換代期間家族不至於衰敗。而譙周作為益州土著集團對蜀漢的忠誠度本來就不像諸葛亮他們那麼高,勸主投降也就很好理解了。

益州的權力更迭史其實就是益州土著的鬥爭史。相比於益州勢力,劉焉、劉璋的東州勢力是外來集團,益州土著地主發動過抵抗,但被鎮壓;而後為了推翻劉璋集團、獲得翻身,以張松為代表的益州勢力幫助劉備奪取益州,但沒想到的是,劉備的荊楚集團成為了蜀漢政權的核心,益州土著們仍然得不到重用,還是沒有實現蜀人治蜀的目的。

在劉備、諸葛亮的時代,尚能壓的住這些益州勢力,但是諸葛亮死後,姜維連年征戰,耗空國力,益州勢力集團當然不能忍,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益州土著勢力的代表人物譙周寫了一篇極具爭議性的文章——《仇國論》。在《仇國論》中,譙周極力反對姜維北伐,斥責姜維是不體恤百姓,勞民傷財,明知自己是以弱擊強卻冥頑不靈,認為當時的國策應該是修生養息,待時而動。正是因為這篇文章,譙周留下了千古罵名,被認為是他沒有民族脊樑、喪失民族氣節的證據。

譙周勸主投降的借口是保境安民,實質內核則是益州土著階級的權利鬥爭。因此,後世褒其者認為他保全蜀中百姓,功德無量,比如陳壽;貶其者認為他沒有氣節,比如溫庭筠、王夫之等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