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年,董卓帶著漢獻帝劉協西遷長安。在朝中漢獻帝劉協唯一的依托對象是王允。王允假意奉承,取得董卓的信任,事實是在替漢獻帝劉協盤算。
期間,王允費盡心機,經營了很長時間,將誅殺董卓的突破口放在了呂布身上。公元192年,漢獻帝劉協生病了,到夏天才痊癒。大臣們見天子身體痊癒,紛紛去朝見,董卓當然也得去。呂布保護著他出行,到半路上,呂布拿出詔書,宣讀一番,誅殺掉董卓。
董卓死後,西北軍閥人心惶惶,按理說首惡必誅,脅從不問,朝廷應該安撫西北軍閥,因為這些人當中有很多搖擺不定的人。可這時王允卻居功自傲,不肯赦免西北軍閥的罪過。
在董卓的舊部中就有人大呼奮起一搏。於是,以李傕、郭汜為首的西北軍閥控制了長安。長安就陷入了混亂,由董卓一人專政,變成了軍閥混戰。時局進入了後董卓時代,這種情況更糟糕。
對王允的失策,漢獻帝劉協心有不甘,因為年幼,他不能自己處理。所以在多年後,漢獻帝劉協離開長安到東部,曾派使者回到長安來祭奠這次變故中罹難的大臣,還封了王宏的子孫為侯。王宏是王允的心腹,他的死與王允沒有恰當處理遺留問題有關。
這次兵變中,王允、王宏和宋翼都在其中死去。漢獻帝劉協為何只表彰了王宏?因為當時董卓被殺,李傕、郭汜控制了朝廷,不過他們不敢對王允怎麼樣,只因王宏與宋翼的軍隊在長安北與西面,對長安形成包圍。如果西北軍殺掉王允,王宏與宋翼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不過李傕和郭汜挾持了漢獻帝劉協,就借漢獻帝劉協名義宣他們回來,要解除其兵權。王宏派人與宋翼去商量,要他堅決不能去。理由是如果放棄自己的軍隊,前去長安,王允就沒外援了。可宋翼偏偏不聽,首先到了長安,王宏獨木難支,只得也去。他們一到長安,正中李傕郭汜下懷,於是王允、王宏和宋翼全部被殺。
董卓之後,整個局勢惡化,關鍵是兩步,一步是王允沒處理好董卓餘部間題,激起了兵變。二是宋翼沒聽王宏建議。於是,整個局勢走向更糟的境地。這一年漢獻帝劉協十二歲,他是聰明睿智的,對形勢的判斷是準確的。他離開長安後,去祭奠王宏,是祭奠那段惡夢般的歲月。那麼漢獻帝劉協是如何在西北軍閥中周旋求生的?
西北軍閥攻破了長安,沒了共同目標,開始相互攻伐。這樣的糟糕局面,對漢獻帝劉協意味著什麼?當初遷都是倉促的,所以物資匱乏,漢獻帝劉協賣了一百多匹御馬,拿出兩萬多絲織品,想發給官員與百姓,結果被李傕搶走了。
漢獻帝劉協非常生氣,更糟的是,李傕和郭汜本是聯手的,後來互相猜疑。郭汜想把漢獻帝劉協劫持到自己的營盤中,獲得更多優勢,這個計劃被李傕 知道了,所以他先劫持了。這時漢獻帝劉協缺少忠心的大臣,在這樣的艱難中逐步成長,他學會了忍耐保護自己。
漢獻帝劉協跟外界隔絕,身邊的侍從營養不良,他想向李傕要米與肉,結果李傕只給了五具發臭的牛骨頭。漢獻帝劉協勃然大怒,想要當面罵李傕,幸虧有人勸諫,「自知所犯悖逆,常有怏怏之色,臣願陛下忍之,未可顯其罪也。」意思是李傕知道自己是罪不可赦的,我們揭開它是不利的。漢獻帝劉協忍住了,經歷了這些羞辱後,他覺得不單要保護自己,還要保護大臣們。
漢獻帝劉協現在手中沒軍隊,保持一定實力是必要的,所以他派皇甫酈去調解李傕和郭汜關係。皇甫酈是名門望族,與軍閥多是同鄉,而且有口才。他先去找郭汜,說服了他,又去找李傕,卻被掃地出門。皇甫酈回來後向漢獻帝劉協匯報,漢獻帝劉協一聽,感覺不妙,他知道自己身邊有許多李健的耳目,所以趕緊讓皇甫酈逃走。
李傕和郭汜依舊跋扈,漢獻帝劉協無奈地加封了李傕。這事也可以看到另一面,李傕儘管飛揚跋扈,但是漢獻帝劉協天子的尊嚴,還是值得敬畏的。李傕也顧忌這一點,他搶來皇帝,是要達到競爭優勢,他心中還是希望得到漢獻帝劉協的認同的。
所以李傕見漢獻帝劉協的時候,稱他為明帝。漢獻帝劉協心中明白這是謊言,不認同李健,但是非常懂得利用他的這種心態,所以無論李健講什麼,漢獻帝劉協都隨口答著,這樣一來給他製造了一種假象,也避免了雙方矛盾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