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和張昭之間的矛盾什麼時候開始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和張昭之間的矛盾什麼時候開始的?

孫權稱王后想設立丞相一職,眾人都認為非張昭莫屬,但孫權卻出人意料地任命了孫邵。孫權那個理由更是有意思,說丞相事務太多,不捨得過於勞累他。孫邵去世以後,孫權又用了顧雍,張昭終與丞相無緣。後來孫權稱帝,張昭向前慶賀,孫權終於說出了他的真實想法,那就是張昭赤壁戰前勸孫權投降曹操。那麼,孫權和張昭的矛盾僅僅只限於赤壁應戰曹操一事上嗎?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得到荊州後,曹操想趁勢南下,一舉奪取江東。江東當時籠罩在一片投降的論調之中,為首者就是張昭。張昭這個人有多厲害呢?孫策帶兵在前方打仗,剩下的一切軍政事務都有張昭管理,以至於北方的士大夫認為孫權的一切都是張昭給掙來的。孫策死後,將張昭指定為托孤大臣,還說了三國時期那句嚇死人的話:「如果你看到我這個弟弟不行,你就自己看著辦吧!」後來劉備將兒子托付給諸葛亮,也說過同樣的話。你說這樣一個人要帶頭勸孫權投降曹操,孫權這個決定會怎麼做出?虧得魯肅說,你把周瑜給叫回來吧!周瑜回來了,事情這才有了翻轉,東吳政局也才沒有被張昭帶偏了節奏。

筆者認為,這件事對張昭來說可能就是一種看法的表達。即便是按照魯肅來說,投降曹操大家都有好處,張昭的好處又能勝得過在孫權這兒嗎?要知道,這時候的張昭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即便是周瑜,地位也是在張昭之下。孫權可不行,始終心裡記恨著,一生都是一個過不去的坎兒。要不是人家對於東吳貢獻太大,在東吳根子太深,恐怕早就一腳把他給踢開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丞相不用張昭也就不說了,在和陸遜論及魯肅時也不忘了氣呼呼地說到張昭。還有在當皇帝時對張昭說,要是按照你說的做,我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裡討飯哪!後來更是因為一件事拿刀對著張昭,說我真害怕一不小心失手殺掉你。張昭說。我知道你早就不待見我了!我所以留在江東,是因為你娘臨終時把我叫到床跟前,把你托付給了我。那意思也很明顯,你以為我吃的是你的飯嗎?不是因為你娘你哥,我會稀得伺候你!

說到托孤一事,這也是孫權和張昭的矛盾之一。孫權接班時,東吳雖然有了那麼一塊地盤,但統治並不是很穩定,這就決定了,東吳權力的交接,不會是像一統天下那般樣按部就班進行。是張昭把孫權扶上馬,陪著他巡行各處,大家都知道張昭的意思,也就認可了孫權這個新主公。在張昭和周瑜一文一武的輔佐下,孫權這個君主當的很愜意,年輕人的那個玩耍任性的脾氣就表露了出來,一般打獵不算,還要騎馬去打老虎。張昭為這樣的事情沒有少數落他。一個不是那麼太窩囊的年少帝王大概都有一個通病,等到政權穩定了,自己長大一點覺得翅膀硬了,就想擺脫顧命大臣的「束縛」,孫權也不例外。這樣的事情應該是不少,所以張昭說了,孫權就做「檢討」,但事後換個方式依然如故。所以,張昭是真的功大,孫權也是真的怕他;張昭是真的對孫權好,孫權是真不想用他,但還真不能將他趕出朝廷。於是,兩人就這麼矛盾的相處著。

在東吳有一句話,叫做「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作為一個帶兵將領有一項則足夠了(實際上周瑜的能力遠不止如此),但作為張昭這個臣子第一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魯肅給孫權有個戰略規劃,簡單說來是「剿滅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進而奪取天下」,可能是除了孫權周瑜還在和別人宣揚,文人的主張嘛!張昭卻吃不消了,說魯肅不知道謙虛,年少輕狂,不能重用。甘寧也給孫權有個建議,內容和魯肅的差不多,也是想奪江夏和荊州,只是說要快一點兒,慢了就讓別人搶去了。張昭卻認為東吳眼下事情太多太多,危機四伏,軍隊一旦移動,恐怕會引起動亂。這件事看起來是求穩,實則是張昭眼界有很大的局限。在三國那樣一個紛爭的世代,作為第一執政大臣,看不到東吳必須爭取魯肅和甘寧所說的那個局面是很不應該的,當別人提出來仍然認識不到,這大局觀就更成問題了。

所以說,張昭和孫權的矛盾絕不僅僅是一個方面,而兩人之間的矛盾又不能說就是哪一個人的問題。好在三國是個亂世,帝王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危及到政權,君主是不會對臣子們動殺機的,尤其是對高層官員。有了這個前提,孫權和張昭還是能夠在矛盾中相處,東吳政權也能在孫權手裡繼續向前發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