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孫權和合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孫權在三國史上有兩個有名的梗,一個是曹老闆的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還有一個就是咱們網友的戲稱:「孫十萬」,前一個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那麼「孫十萬」又是個什麼梗呢?這就與孫權多次攻打合肥有關。
從公元208年到253年,東吳曾先後五次攻打合肥,其中前四次都是孫權親自率軍親征,而且每次都是號稱十萬大軍,只可惜每次都聲勢浩大,戰績卻是慘不忍睹,因此在江湖上得了個渾號「孫十萬」。
其中第二次合肥之戰更是成就了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威名,此戰張遼以八百精騎衝擊東吳大軍,竟然所向披靡,到了吳軍撤退的時候,又是張遼率軍追殺,要不是甘寧等人死戰拒敵,可能孫權都會被俘虜。
可能是有了上一次的經驗教訓,第三次合肥之戰孫權學乖了,這次乾脆待在船上不上岸了,就這樣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後,又只能以退軍告終。
連續四次親征合肥,次次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和隔壁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樣,為什麼孫權對合肥這麼情有獨鍾呢?又為什麼怎麼打都打不下來呢?
張遼威震逍遙津
孫權為什麼非拿下合肥不可?
一、合肥戰略位置重要,拿下合肥對東吳政權意義非凡,進可威脅曹魏統治核心,退可保東吳安全。
為什麼說合肥對東吳來說很重要呢?首先從東吳政權不同時期的治所來看,最開始的治所是吳郡吳縣,位置在今天的蘇州姑蘇區,第二個治所是京城,位置在今天的江蘇鎮江市,第三個治所是建業,位置在今天的江蘇南京市,第四個治所是武昌,位置在今天的湖北鄂州市。
這四個治所的共同特點就是都位於長江中下游一線,而且都緊鄰曹魏邊境,把這種地方定為都城,意味著隨時有被敵人進攻政治核心的危險,拿下合肥可以擴大前線的戰略緩衝地帶,保衛東吳政權核心。
其次,東吳雖然國土面積遼闊,在攻取劉備佔據的荊州三郡拿下交州之後,東吳的實力在三國中處於第二位,但是東吳主要政治經濟中心還是基本上位於長江沿岸的狹長地帶,在這條狹長區域分佈著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這都是東吳重要的耕地產糧中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孫權
而合肥因為有兩條河在此交匯而顯得戰略地位尤其重要,這兩條河就是現在的南淝河與東淝河,南淝河向東南注入巢湖,而巢湖有一條重要河道濡須水(今裕溪河),這條河最終經濡須口注入長江。
因此,如果魏國有南下伐吳的想法,那麼可從合肥經濡須水直抵長江南岸,攻擊東吳長江沿線要地,如此一來,則東吳危矣!所以這也是東吳主要將領都要長期駐守濡須口原因。
不過從另一方面講,如果東吳拿下合肥,那麼也可順水路直插曹魏政治核心,因為另一條河流東淝河向西北與淮河流域相通,這意味著可以從淮河流域的眾多支流攻擊中原腹地,如經穎水及其支流可至許昌、洛陽,就像蜀漢迫切想要關中一樣,如果東吳有了合肥,那麼就可在對魏戰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淮河流域
二、從合肥進攻是東吳北伐曹魏最合適的路線。
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天下三分形勢明朗後,統一成了大勢所趨,而想要避免成為被統一的對象,就必須要北伐曹魏(這一點諸葛亮深表贊同),因此從哪作為北伐的突破口成為孫權陣營考慮的問題。
從長江中下游一字排開,可供選擇的進攻路線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從南郡北上進攻襄樊,經南陽地區北上攻打許昌、洛陽,就和當初關羽一樣;二是以合肥為主攻點,經水路北上進攻許昌;三是從江蘇地區進攻蘇北地區再向西迂迴到中原。
那麼這三條路線應該選哪條?首先進攻蘇北路線從地理環境上來說不利於軍隊快速行進,因為這個地方水網密佈,而且當時有海水侵蝕陸地情況,水路又有泥沙淤積,所以不利於行軍作戰。
其次南郡北上路線則意味著東吳要以自己不太擅長的陸上作戰面對北方曹魏的重兵,而且這個地方毗鄰蜀漢,又是當年突襲關羽得來的,如果蜀漢趁機重奪荊州,那豈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所以綜合考慮,攻打合肥是比較合理的北伐路線。
東吳為何五次都沒能拿下合肥?
一、合肥的地勢環境有利於曹魏軍隊防守來自南方的進攻。
合肥西南部處於大別山餘脈,東部是江南丘陵地帶,這就導致了東吳只能從合肥南部進攻,而這一單一進攻路線,使得曹魏只需要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合肥南方就行了,所以無論是孫權帶領十萬大軍還是後來諸葛恪的二十萬大軍,都會因為只有一條進攻路線而無法全力施展。
合肥周圍地形
二、合肥有曹魏大後方支援,孫權消耗不起。
合肥背靠淮河水系,來自許昌、洛陽的糧草軍隊資源可以順水路源源不斷的供應合肥前線戰場,一旦戰事拖延,久攻不下,則東吳軍必不能久持,第三次和第四次合肥之戰就是因為戰事相持日久,東吳後繼乏力而不得不退兵。
未能拿下合肥應該說是孫權一生最為遺憾的事情,就如諸葛亮終生都沒有拿下關中一樣,吳蜀兩個政權從此只能偏安一隅,坐等被統一,而無法與曹魏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