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死後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把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事跡翻出來,看看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
如果說司馬懿和諸葛亮是軍事上的對手,政治上的同盟,是不是有點怪呢?不奇怪,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為什麼諸葛亮活著、死後司馬懿都沒有滅蜀。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誌》為原本,編撰出的一部歷史小說,其中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叫「空城計」。司馬懿奪下街亭就準備攻城,此時,諸葛亮就在城上彈琴給司馬懿聽:
為迎客,我在城樓亮琴音,你司馬懿也算是個明白人。我賭你不會領兵殺進城,因為那飛鳥盡而良弓藏,狡兔死而走狗烹的道理,你懂的。你莫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你快找個城裡有伏兵的理由,快退兵。不然那魏主曹睿起疑心,一定會要你司馬家族的小命。
表面上看,這些都是小說和戲說,卻是有些許道理在其中。一場「空城計」道出了司馬懿與諸葛亮互為知音的大戲。可以說三國時期,是司馬懿激發並襯托了諸葛亮的智慧,也是諸葛亮成就了司馬懿。
如果沒有諸葛亮,也就沒有了司馬懿在曹魏集團中的政治、軍事地位。
司馬懿所處的環境
一、政治環境
司馬懿在曹魏集團中,不過是曹營中人才濟濟中的一員。曹操時期,謀臣就有荀彧、郭嘉、賈詡、程昱等。
而司馬懿則被曹操疑視為「鷹視狼顧」,有才高震主之隱患。曹操時時提防他,此時的司馬懿毫不張揚,忍隱才智,不涉足軍事默默地等待時機,蓄勢待發。終於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臨死前,他被任命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
曹丕時期,曹丕對他也是時時想起父親的遺言。此時的司馬懿仍然是如履薄冰,在夾縫中求保職。終於他的忍隱讓他轉成了曹丕智囊團中心人物之一,經常獨留許昌,獨斷國政大事。
如此使他得到了馳騁朝政的機會,為日後專攬朝政打下了基礎。同時也得到了曹丕的信任,又一次成為二大顧命大臣之一。
曹睿即位後對司馬懿也是有所防範的,不到危機時分,是不會把兵權交給司馬懿的,而且是打完仗便立馬收回司馬懿的兵權。
所以司馬懿明白功高不僅震主,更會引起同僚的嫉妒。他不能鋒芒過露,但又不能太大智若愚地無足輕重。這個分寸卻被司馬懿拿捏得十分準確,同時,諸葛亮也非常懂司馬懿的處境。
所以《三國演義》中就有了「空城計」這一說,它是符合三國時期司馬懿的處境,和諸葛亮的懂得。而且世世代代的人都喜聞樂見,願意相信。因為這其中蘊含著一個雙贏的道理,亂世英雄是相互輔助而產生的。
二、司馬懿的軍事環境
曹操集團的武將有夏候淳、張遼、徐晃、張郃等。而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使得曹操並不敢重用他。
雖然司馬懿知道曹魏的最大對手是蜀漢,但從長遠來看,司馬懿並不急於和諸葛亮決戰。他知道不能太過輝煌,招來主子的猜疑。此時的司馬懿贏不能大贏,輸不能大輸。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太守。
由此可見,司馬懿得比任何人都謹慎,心機也比任何人都要深。他在等待中謀求一個搶奪天下的時機。
直到魏少帝曹芳時期,司馬懿才站到了權力的頂峰。卻又遭到了曹爽集團的排斥,將他明升太傅,實奪實權。這個時期的司馬懿只好裝病繼續忍隱。
司馬懿的謀略
一、政治謀略
司馬懿的「鷹視狼顧」、「高平陵之變」,一直被譏諷為司馬父子狐媚取天下,被認定為司馬氏弒君篡政。有悖於儒家之道的忠君報國,實屬小人之道。
而司馬懿的「鷹視」則是高瞻遠矚,胸有全局的軍事戰略家。「狼顧」則是深謀遠慮,審時度勢,統籌兼顧,放眼未來。在生死較量的政治博弈中,往往不擇手段。
為消滅政敵,司馬懿盡情採用權術、謀略絕不手軟的政治謀略。在與曹爽的政治鬥爭中,司馬懿開始裝病「屍餘氣,形神已離」。使曹爽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從而成功地消滅了曹爽集團。
其智,胸藏韜略;其勇,殺伐決斷,心狠手毒。具有駕馭全局的高超藝術和卓越才能。
二、卓越的軍事才能
1、用兵如神,出其不意
司馬懿的一生有許多軍事天才故事,最精彩的當屬平叛孟達戰役。如果細想想,這又是一次司馬懿和諸葛亮神交的精彩合作。
首先諸葛亮勸誘孟達歸蜀,同時又派間諜將其謀洩露給司馬懿,好假曹魏之手除掉孟達,解決了蜀漢來自東州集團的威脅。
而司馬懿在平定孟達反叛過程中,詭計疊出並用兵神速,為了防備吳蜀兩國接應孟達,派人守住要道。上庸距宛城有一千二里路,司馬懿命將士們日行八十多里,揮軍奇襲擒斬孟達。
連孟達都驚歎:
吾舉事,八日而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晉書》
2、識人用人
228年,司馬懿與諸葛亮街亭較量。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高興的說:「馬謖徒有虛名,乃庸才耳!」看!司馬懿比諸葛亮更識人吧。鄧艾寒門出身,被司馬懿征辟,而鄧艾也不負司馬懿,屢立戰功。他在地方任長官時,繼續貫徹司馬懿的「足食足兵」的方針,出現了「荒野開闢,軍民並豐」的局面,完全是司馬懿的忠實死黨。
3、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在對蜀漢戰爭中,司馬懿「堅壁不戰」。就算是被諸葛亮侮辱,被手下誤解,他仍堅定意志堅持不戰。使得蜀漢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食耗盡,擄掠則無有所獲。
有一個詞叫「應運而生」,有句話叫「時勢造英雄」,無論是「運」還是「勢」都是可遇不可求。而司馬懿的成功則在於,他在時刻準備蓄勢待發,即時把握時代的脈搏,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機遇,成就了他在政壇上輝煌的一生。
總結
回答問題,綜上所述,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為何終生不伐蜀。
1、不能伐蜀,也沒有權利伐蜀
雖然司馬懿知道蜀漢才是心頭大患,滅了蜀漢一統天下大業也就基本完成。但曹魏集團上下都認為主要對手是孫吳。所以曹睿幾次下詔,不許司馬懿發兵攻蜀。
同時,司馬懿深深懂得他與蜀漢相依相存的關係。蜀漢在,司馬懿尚有用武之地。蜀漢亡,司馬懿將走狗烹。
2、沒時間伐蜀
司馬懿在曹魏集團中,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處處需要小心謹慎地進行政治鬥爭。諸葛亮死後的17年裡,司馬懿為騙曹爽,裝病就裝了10年,10年裡司馬懿在緊密籌劃如何奪取曹魏政權。
待到司馬氏晉取代曹魏後,剛剛一年司馬懿也就死了。
3、司馬懿要一個司馬氏晉王朝的一統天下。
司馬懿做夢都想滅蜀。但是,他不想要曹魏滅蜀,他想要的是司馬氏晉王朝滅蜀,完成晉王朝的一統天下大業。
不管怎麼說,司馬懿、諸葛亮、周瑜,他們之間的關係在軍事上是對手,在政治上相輔相成,在精神領域中,他們又惺惺相惜。無論是三足鼎立,還是一統歸晉,是他們推動了歷史潮流,為華夏民族一次又一次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