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國時期的人們一般吃什麼?揭秘三國時期的飲食文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人們一般吃什麼?揭秘三國時期的飲食文化

最近,電視劇《虎嘯龍吟》的熱播,又將人們的視線引回那個英雄輩出、鐵馬金戈的三國時代。慷慨激昂之餘不免想到,大英雄也有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歷史記載與考古發現,來看看三國時期的飲食。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三國時期的有關飲食文獻與考古發現都不是特別充足,我們需要參考不少漢代的資料。好在,從漢代到三國,飲食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

先來看主食,兩漢三國時期,主食中最常見的就是小米和大米,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粟與稻。常見的使用方法為蒸煮。一般來說,北方以小米為主糧,南方則多食水稻。

稻田

主糧的種植因地制宜,《三國誌》記載,時大旱,蝗蟲起,(夏侯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種稻,民賴其利。

說的是曹魏的大將夏侯惇,在災荒之年親自帶領將士們興修水利、種植水稻,同時養兵養民的事兒。看來這位夏侯將軍,可不是簡單的一介武夫而已。

除此之外,小麥、大豆也都是重要的糧食組成部分。

不過,當時小麥的食用,並不是像今天這樣做成細長、柔軟的麵條。史書記載,漢代人直接把麥製成麥餅,叫做糗qiǔ,這是一種乾糧,出遠門或者行軍打仗時,可以很方便地攜帶。再或者,把小麥磨成粉,然後做成湯餅,類似於今天的片兒湯。

古人很看重糧食,在漢代墓葬中,經常發現用陶做的糧倉模型,有的上面還寫著裡面儲存糧食的名稱,比如上圖中能看到的大麥與大豆。

在央視《三國演義》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士兵食用玉米的場景,這就一處典型的穿幫了,因為我們知道,玉米原產美洲,明末方才傳入。

接下來我們看肉。

兩漢三國時期,日常生活能吃到的肉,以雞、鴨、狗、豬、羊為主,江南地區還有魚、鱉、蝦等水產。在漢墓當中,也經常出現陶質的動物模型,是現實當中六畜興旺的寫照。

普通人家,殺豬宰羊不易,日常生活中,吃雞應該是最容易的。而且不光活人吃,給死人上墳也往往會貢獻一隻雞。

比如,曹操曾經跟橋玄約定:路有經由, 不以鬥酒隻雞過相沃酹, 車過三步, 腹痛勿怪。

意思就是,咱們說好了啊,我死之後,你如果經從我的墳墓前經過,如果不拿一鬥酒跟一隻雞來祭奠我,車馬過去三步以後,你肚子疼不要怨我。

還挺幽默的是不是?

至於牛肉,能不能吃到呢?應該講,大多數時候吃不到,因為三國時,牛耕已經非常普遍,牛是重要是生產工具,一頭牛干的活兒頂好幾個人,所以不能妄殺。不過,也不是沒有例外。比如,在合肥之戰時,張遼為了對抗孫權,專門招募了八百勇士,殺牛犒賞他們。

《三國誌》記載: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椎牛也作錘牛,就是殺牛,當時殺牛以大錘或大斧擊打牛頭。在漢代的畫像石裡,就有椎牛的場景。

順便一提,三國時期吃飯,主要還是分餐制,每個人用一個餐盤,上面羅列著碗、盤。不過當時還有一種更簡單的吃飯傢伙——分格盤,或者叫多子盒。

在安徽馬鞍山東吳朱然墓裡,就有這麼一件漆器。沒錯,就是擒關羽的那個朱然。

最後,再說說喝的,除了水,三國時期最常見的飲料,就是酒了。

兩漢三國之時,飲酒之風盛行,不管帝王將相,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愛喝酒。這方面不僅有大量的文獻記載,也有很多考古證據。

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襄樊發掘了一座三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有研究者考證墓主人為著名的荊州刺史劉表。

在這座墓葬中,發現了不少酒具。

兩漢三國之時,還沒有特別可靠的釀造白酒的技術,所以日常飲用的酒,度數並不高,就像今天的米酒。

不過,釀酒需要用到很多糧食,在三國時期,戰亂不斷,人都往往吃不飽,所以當政者也時不時搞個禁酒,劉備就這麼幹過。

《三國誌》記載了一個有意思的段子:

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雍與先主遊觀,見一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縛?

」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

劉備禁酒,看到別人家有釀酒的器具,就覺得這等同於私自釀酒,必須處罰。簡雍是個老好人,他看到一男一女在路上走,就故意跟劉備說:老大啊,我看這倆人要通姦!劉備一臉懵逼:老簡啊,你咋知道啊?簡雍說:他倆都有作案工具啊,這不跟那個釀酒的一樣嘛?!

這話,大家聽了服不服?劉備也服了,於是寬恕了釀酒嫌疑犯。

說了這麼多,大家還是要注意一點,漢末三國,戰亂不休,那是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時代,普通人能保全性命已屬不易。袁紹的軍隊曾以桑葚為食,曹操軍隊中甚至有吃人肉乾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