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諸葛亮:是匡扶漢室的忠臣還是蜀中的梟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臥龍諸葛亮:是匡扶漢室的忠臣還是蜀中的梟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洋洋灑灑的幾句道盡了孔明先生的一生……他是漢室名相,蜀中謀士參謀,更是在危難之際承起托孤重任,集正能量於一身的當世豪傑。但是,傳說終究是傳說,畢竟我們誰也未曾見過諸葛亮,也不是所有的歷史都經不起時間的推敲,最後骨感的現實只能令我們重新再塑「三觀」。

諸葛亮在沒遇到劉備之前已小有名氣,但是從史料及自敘《出師表》看,其只是躬耕於南陽,投奔荊州劉表名下,直至建安十二年,遇見劉備之後才開始大展拳腳。這一年,諸葛亮26歲,是何其有幸得到「劉皇叔」的垂愛,「三顧茅廬」至古隆中請其出山,也就是在這諸葛亮就已經為未來的主公做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即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以此為榮,苦讀聖賢書,只為一朝名垂千古。可是,這一切又有些不太符合邏輯。據記載,諸葛亮經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可見其絕非甘於平寂之人,恰逢此亂世,諸葛亮是一定會要出山的,而劉備也正是他所物色的良主。而當時劉備的確求賢若渴,急需一群人才,即一群「賢臣」,絕不只是一個「諸葛亮」。況且,此時的劉備已經四十有餘,而諸葛亮出山時才二十六歲。讓一個四十六歲的人,對一個二十六歲的人表示心悅誠服,已屬不易,何況是接二連三的拜訪?這不符合人物的歷史關係,最有可能的還是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就曾「登門自薦」過,只是當時劉備並沒把這個年輕人放在眼裡,才導致日後一連串事情的發生……

雖然,歷史沒有我當初印象中的完美,但是,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扭轉乾坤的赤壁之戰。正是有了這場戰爭,使劉備在連番後退之後終於有了喘息之機,據江夏借荊州終於有了一塊根據地,得以擴張勢力,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這期間,諸葛亮促成了劉備軍事集團和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功不可沒,但是仔細想想,赤壁之戰也絕不是《三國演義》中描繪的那樣!空城計中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為何最後不攻而退,就算圍而不打也是有勝算的呀?再者,略懂些自然常識的都知道,「東風」是沒法借的,杜牧也曾有詩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算借東風也不應該是諸葛亮啊。

歷史上很多英雄的光環都被無限擴大,看來諸葛亮也不例外,單要說道諸葛亮的影響非四川莫屬,看看成都武侯祠就知道了。自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諸葛亮就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與關羽、張飛等一同鎮守荊州,當年十二月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時隔七年,漢獻帝劉協被害,諸葛亮順勢輔佐劉備登基為帝。這被視為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成績,但是更艱巨的任務還在等著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決定為漢獻帝劉協報仇,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著名將領夏侯淵,擊敗曹操、佔據戰略要地漢中。此時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關羽開始孤軍北伐曹魏,致使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乘機奪取荊州,並擒獲關羽,「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只得暫時敗退到白帝城。不想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臨危托孤於諸葛亮。

225年,四川西部、雲南、貴州大部分地區的地方武裝趁機反叛,釀成戰亂,當時朱褒、雍闓、高定,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正是』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而七擒孟獲就是在保山,所以現在保山武侯祠還依稀存留著戰爭的痕跡 時局平穩後,諸葛亮並沒有將大權退讓給劉禪,而是欣然的接受了劉嬋所封的「封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簡直與曹操的頭銜不分伯仲。這時,他將全國的人力、物力都用於籌備打敗魏軍,統一中原,實現劉備恢復漢室的遺願,為此他六出祁山,最後病死於五丈塬軍營之中。歷史對此並沒有任何的非議,難道劉嬋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曹操注定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而諸葛亮就是萬古流芳的忠臣?事實並非如此,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由兩人主持軍事,到後來乾脆自攝國政,自己主政。那為什麼劉嬋會一直忍讓,甚至在諸葛亮死後第二年,還為其下詔立祠,即漢中武侯祠,為什麼是第二年,而不是立馬修建?眾多謎一樣的故事等待著後人去挖掘,同時還原一個最真實的諸葛亮!「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世滄桑,現在的諸葛八卦村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築格局按「八陣圖」樣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國內僅有、舉世無雙的古文化村落。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也不枉如此美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