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義雖名不見經傳,但卻有值得驕傲的成就,然而關於他的史料畢竟太少,因此本文只好在界橋之戰前的形勢上大費筆墨。
麴義:足下比顏良、文丑若何?
在漢末三國,大小軍閥相互混戰是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點,一股勢力的壯大常常伴隨另一股勢力的覆滅。官渡之戰前,袁紹就是通過兼併其他勢力逐漸成為實力最為雄厚的割據軍閥,其中一個最為強勁的對手就是佔據幽州的公孫瓚。
袁紹最初的成功主要得益於他顯赫的身世和一幫謀臣猛將的輔佐。
首先袁紹的高祖父袁安、曾叔祖父袁敞、祖父袁湯及生父袁逢、叔父袁隗四代人都擔任過漢朝的「三公」之職。古人將提拔自己的人看做老師,科舉時代的考生又會拜中舉時的主考官為師,東漢沒有設立丞相,「三公」的權力僅限於推舉、勸諫,而袁氏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大臣,推舉的人之多已經達到了「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地步。「四世三公」的家世讓很多士人都依附於袁紹,也讓他的仕途走了很多捷徑。例如「軍無斗糧」的他能夠從「帶甲百萬」的韓馥手中輕而易舉的奪取富饒的冀州作為最初的根據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馥認為自己是袁氏的門生,且才能不如袁紹而「主動」讓賢。
再者袁紹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智謀之士,這些人很多都是慕名由韓馥那裡轉投到他的帳下的。
例如沮授在剛剛歸順袁紹後就為他量身定制了圖取天下的方針,足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媲美:第一步是穩定冀州;第二步是剿滅公孫瓚、據四州之地;第三步「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也是由沮授向袁紹提出的。從後來我們知道,袁紹完成了前兩步,但最終因為不肯主動迎接漢獻帝劉協而錯失良機,後來意圖奪回天子與曹操在官渡大戰失利後不久病死,未能完成霸業。縱觀袁紹一生,最為輝煌的莫過於在第二步時兼併公孫瓚了。
袁紹與公孫瓚的過節主要有兩次:
一是在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術派遣孫堅在陽城抵禦董卓的軍隊,作為盟主的袁紹卻從中作梗派遣部下周昂攻取孫堅所領的豫州,袁術派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協助孫堅抵抗周昂未能取勝,公孫越卻被流箭射中而死,公孫瓚為此遷怒袁紹。袁紹為了賠罪把自己渤海太守的印綬讓給了公孫瓚另外一個堂弟公孫范,公孫范到渤海後立馬與公孫瓚聯合進攻袁紹;
二是袁紹失去渤海後打算奪取冀州,因擔心實力不夠就聽從謀士參謀逢紀的建議邀公孫瓚襲取冀州,可最後在公孫瓚的脅迫下韓馥卻選擇投降袁紹,整個過程袁紹不費吹灰之力,公孫瓚因此不滿。
裴注版《袁紹傳》及《公孫瓚傳》記載,公孫瓚在公孫范的協助下大破青州、徐州一帶的黃巾餘黨,然後屯兵於廣宗(在今河北省邢台市),連冀州下轄的郡縣官員都望風而降,袁紹擔心公孫瓚的實力膨脹對自己不利,就親自率軍征討公孫瓚,雙方在離界橋南二十里的地方開戰,這場戰鬥就被稱為「界橋之戰」。
首先在兵力上袁紹就遠遠弱於公孫瓚。在戰鬥開始時,公孫瓚將三萬步兵布成方陣,左右各輔以五千騎兵,又調動了白馬義從作為中堅部隊,這是當時戰鬥力極強的部隊。公孫瓚在割據幽州後常常與北邊的少數民族部落發生衝突,並多次大捷,因為他騎的是一匹白馬,胡人就相互告誡要避開一位騎白馬的將軍,公孫瓚知道後就挑選了幾千名健將讓他們也騎著白馬,作為自己的護衛隊,因此被稱為「白馬義從」,而袁紹這邊卻只有數萬步兵。一般而言,騎兵的戰鬥力要強於步兵,公孫瓚出動的又是王牌部隊,況且兵員數量也遠遠大於袁紹,可見從實力對比上袁紹根本沒有贏的希望,然而界橋之戰最終還是以袁紹的完勝告終的,這其中多虧了一位在歷史上不太出名的猛將——麴義扭轉了戰局。
(圖)麴義(又作曲義、鞠義),生卒年不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將領
麴義不論是在《三國誌》還是在《三國演義》中都著墨不多,因此同高順一樣名不見經傳。根據王璨《漢末英雄記》的記載,麴義長期生活在涼州,熟悉羌人的戰法,訓練出來的士兵都很善戰。他原為韓馥部將,後來反叛韓馥,韓馥率軍攻打他反被他擊敗,當時袁紹與韓馥貌合神離就與麴義勾結起來,麴義自此成為袁紹部將。
面對敵眾我寡的局勢,袁紹並沒有畏懼,他命麴義率領八百人為先鋒,後面緊接著一千名弓箭手。公孫瓚起先將白馬義從分為左右兩隊,兩邊的弓箭手相互照應,聲勢非常浩大,史書對此描寫的很誇張,「旌旗鎧甲,光照天地」,但當他看到對手的兵力很少後就放棄了原來的陣法,直接率騎軍衝殺過去了。麴義看到來勢洶洶的公孫瓚也並沒有慌張,展現出了大將臨危不亂的氣概。他命士卒隱藏在盾牌後面不動,等公孫瓚率軍殺到時,麴義軍同時張開弓箭射擊,又揚起灰塵大聲喊叫,公孫瓚軍大亂,麴義軍趁機發揮了步兵短距離廝殺的優勢取得了勝利,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幾乎喪失殆盡,大將嚴綱也被麴義臨陣斬殺。
公孫瓚精銳盡失,其他步騎兵也大多潰散,麴義又追至界橋再次擊敗公孫瓚,然後直逼公孫瓚的大營,留下守營的士卒也被麴義擊散。此時的袁紹看到公孫瓚兵敗一時冒進只帶了十餘名弓箭手和幾百個持大戟的護衛迎了上來,卻被公孫瓚的二千多名騎兵團團圍住,並不間斷地向袁紹放箭,袁紹也令弓箭手胡亂放箭,公孫瓚部將不知道被圍的是袁紹又剛吃過敗仗,就漸漸散去了,後來麴義率軍趕來,袁紹之圍才被完全解開。
界橋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麴義展現出了一位著名將領的風采,以單純的步兵打敗了步騎兵混合的方陣,當然這樣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絕無僅有的,單單漢末三國就有三例。除此之外,還有魏國著名將領張遼「威震逍遙津」,以八百勇士擊敗孫權的十萬大軍;東吳著名將領甘寧曾率百人偷襲四十萬大軍的曹營,後來被《三國演義》加工成「百騎截魏營」的故事。另外西漢時的灌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率領壯士十人夜劫吳營也堪與此媲美,最後十人中只有一人生還,吳王劉濞看十個漢軍戰鬥力就這麼強竟然連夜逃跑,吳軍不見吳王,自亂陣腳,為漢所敗,楚王劉戊自殺。
然而相比張遼、甘寧的享有盛名,麴義卻顯得默默無名,甚至在《三國演義》中他只一個回合就喪命於趙雲之手,此後本應屬於麴義的功勞也被作者歸到袁紹另外兩位大將——顏良、文醜名下。在演義的描寫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後與人交戰總要先問一句「足下比顏良、文醜如何」,而同樣在袁紹帳下,論勇麴義毫不遜色,論謀則遠勝顏良、文丑。史書記載後來麴義因居功自傲被袁紹處死,而其中原由現在也無法得知,一代「著名將領」就此黯淡在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