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借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提起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一經典的軍事妙筆,著重描寫了他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幾百年來讚美的聲音層出不窮,以至於部分人們壓根不會相信這個故事實際上是虛構的。
但是,相信很多人看過這一段劇情之後,心中都會有一個疑問:當初的曹操為什麼不在大霧瀰漫的時候發射火箭呢?直接把他們烤在江上,打出二次傷害,讓他們有來無回。
曹操
實際上,這一點真的是誤會曹操了,你以為曹操不想發射火箭嗎?
在三國時期,雖然戰場上的弓弩技術和冶鐵製造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且還出現了單兵強弓和射程更遠的重型弓弩。
與此同時,對於箭的材料也做了進一步的提升,成了鋼簇,所以說這種箭矢跟之前的相比穿透力更強,不管是殺傷力,穿透力和速度都非常的有保證。
而火箭就不一樣了,相比於普通箭矢來說,需要把泡過火油的艾草布帛系等可燃物系箭頭上,然後通過弓弩發射出去,這種火箭跟普通箭矢不一樣,取用的時候還要點火,再加上上面有油,必須要小心翼翼,不能反過來傷到自己人和自家戰船就不好了。
這種火箭的取用還非常的不方便,面對應對於突發情況,火箭的靈活性就大大降低。
火箭
在戰場作戰的時候,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火箭就比普通的箭矢多了好幾個步驟,打這種猝不及防的仗的話,火箭的產出量往往跟不上需求量,根本不符合戰場上的"兵貴神速"要點,自然就沒有普通箭矢吃香了。
並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囊中羞澀。
笑話!我曹老闆還缺錢嗎?
實際上,不單單是錢的問題,想要用火箭就必須有可燃物,在三國時期,硫磺、火油這些都是稀有物品,通常是準備打大仗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平時只會用一些竹子、羽毛、鐵等廉價而常見的東西來製造箭矢。
甚至到了400多年後的大唐時期,火箭已經升級換代,由原先捆著的寒酸艾草布帛變成了"小油葫蘆",一旦命中船舶、城樓,就是個樓櫓盡焚的下場,因此"因烈風發火弩"就是唐軍的出名打法,威力十分驚人,堪比"炸彈"。
大軍攻城
即便繁盛如唐朝,想要隨時使用這種火箭也不是"管夠"的,因為這種火油依舊非常稀缺,產量有限,因為這種油要麼就是昂貴的動物油脂,要麼就是一些植物油,唐朝都是這種情況,更別提三國時期了。
所以,在這種敵我雙方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哪個心大的也不會先把王炸甩出來。
除此之外,在箭矢上附著一些可燃物,那麼箭本身的重量就會增加,這樣一來箭矢的命中率和射程就會有影響,對於箭矢的消耗也會更多,這樣看來,使用火箭就遠遠不如普通的箭矢來的方便。
諸葛亮來的時候是大霧的天氣,能見度較低,如果曹操貿然使用火箭進攻,那麼就會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諸葛亮是帶了多少人過來的,所以火箭是萬萬不能夠用的。
諸葛亮草船借箭
並且,在大霧茫茫的天氣,空氣潮濕,再加上是在江面上,水氣很重,很容易造成火箭還沒有到達既定目標,就被空氣中的小水珠撲滅了,得不償失,因此在這種天氣使用火箭的成功率就大大降低,遠不如使用平常的箭矢來的實用。
綜上觀點,這時候使用普通的箭矢性價比是最高的,諸葛亮正是算準了這一點才會信誓旦旦的來借箭,並且還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