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大司馬曹真長子,三國時期曹魏權臣。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正始五年(244年),曹叡病重期間任命的輔政大將軍曹爽,為了順利執掌朝政,急於以軍功樹立威信,於是向蜀國漢中發動進攻,因主要發生在興勢山附近,故又稱「興勢之戰」。這是一場典型的防禦戰,鎮守漢中的王平得知魏軍來犯,並沒有採取固守待援的策略,而是主動出擊佔據險要之地,魏軍因補給困難而兵疲意懈,無奈之下只得撤兵,卻又被費禕切斷退路,導致損失慘重。
背景:曹爽為樹立威信起兵伐蜀,諸葛亮死後王平鎮守漢中
此戰的背景我們魏蜀兩方面來介紹,方便大家理解。
魏國方面: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期間,任命曹爽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並將太子曹芳托付給曹爽和司馬懿,令二人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少主。曹芳繼位後,曹爽起初還事事與司馬懿商議,且身為尊敬,但卻開始逐步削去司馬懿及其心腹兵權,意圖將軍權牢牢握在手中,經過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後,曹爽開始將司馬懿扔到了腦後,開始自專政事。
由於司馬懿長期掌兵,軍中多其心腹,曹爽雖然將高級將領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但卻很難在軍中樹立威信。於是乎,在鄧颺和李勝等人的建議下,曹爽開始積極準備伐蜀,意圖建立軍功、樹立威信。
蜀國方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病逝於五丈原,此後蜀國開始進入戰略防禦階段。諸葛亮病逝之後,魏延因與楊儀不和,於軍中「作亂」,王平奉命率兵進攻魏延,魏延引兵來戰,卻不想手下士兵竟被王平的嘴遁給遣散了,魏延兵敗後被馬岱所殺。同年,王平升任後典軍、安漢將軍,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兼任漢中太守,蔣琬病重之後,王平被升任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開始統領漢中防務。
此時的蜀國,馬忠駐守南中防備南蠻,鄧芝駐守永安防備東吳,王平則鎮守漢中防備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以保蜀漢平安,平安三侯之威名至此而始。
曹魏正始五年(蜀漢延熙七年,公元244年)3月,曹爽來到長安,任命夏侯玄(夏侯淵之孫,玄母為曹爽姑姑)為征西將軍,督雍、涼軍事,另命雍州刺史郭淮為夏侯玄軍前鋒。曹爽自己則從長安率數萬軍隊出發,和夏侯玄軍隊於駱谷會合,統兵十餘萬,自駱谷口攻漢中。興勢之戰爆發。
過程:王平據守險隘,曹軍被阻興勢,費褘援軍斷後,曹軍慘遭大敗
曹軍十餘萬來犯,而此時漢中守軍不足三萬,得知情況的漢中諸將大驚。於是有人向王平建議,僅憑手中的兵力根本不足以阻擋魏軍,應該放棄駐守關隘,收縮兵力駐守漢、樂二城,放魏軍進入漢中,等到涪城援軍到來之後,再搶回陽平關。
王平仔細分析後卻認為,漢中距離涪城足有一千餘里,如果坐視魏軍奪取陽平關,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漢中便已經要失守了。應該派遣劉護軍、杜參軍率兵據守興勢山,自己則率領大軍為後援,如果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興勢東側),由自己親自率兵救援,只有這樣才能夠等待援軍的到來。於是大家便按照王平的安排部署,而涪城諸軍以及大將軍費禕也先後率軍趕往漢中。
於是,曹爽率領的魏軍在興勢山受阻,根本無法再進一步。再加上駱谷路況最糟,且極度缺水,導致大量負責運輸的牛、馬、騾、驢等牲畜因缺水而渴死,在物資逐漸消耗光之後,魏軍兵疲意懈,已經沒有了多少戰鬥力。
魏國殘軍楊偉認為形勢已經極為不利,勸曹爽應該立即退軍,或許還能保存實力,但卻遭到曹爽心腹鄧颺的反對,雙方在曹爽面前展開爭論,楊偉氣得大罵「鄧颺、李勝兩人拿軍國大事開玩笑,應當斬首!」曹爽聽後極不高興,不願退兵。關鍵時刻,司馬懿給夏侯玄寫信,認為此時已經不利於進攻,如果後路再被蜀軍包抄,便有了全軍覆沒的危險。夏侯玄大驚之下,也連忙跑去勸諫曹爽撤軍,曹爽這才答應。
同年五月,費禕得知魏軍將退,於是率軍繞道佔據沈嶺、衙嶺、分水嶺,斷其後路。曹爽撤退途中遭到截擊,歷經一番苦戰,在死傷慘重的情況下才退回關中。
綜上所述,興勢之戰的取勝,有王平的應對之功,但與曹爽的糊塗指揮同樣密切相關。其在軍中根基本就尚淺,所用之人大多不知軍事,而在進攻路線的選擇上,偏偏選擇了子午谷、儻駱道、褒斜道三條路中的儻駱道,雖然這條路線最短,但偏偏是最難行的,且是三條路中缺水路段最長的,最終導致大軍缺乏補給,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