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間的江湖,在曹操、劉備、孫權時期,是最高潮的時期,那真是「奇謀與血戰並存,能人和牛人纏鬥」,在這三位雄主死後,諸葛亮和司馬懿又共同把三國的劇情,推向第二個高潮,堪稱的龍吟虎嘯。
作為對手,諸葛亮對司馬懿的評價在現存史料中,就一句,還是側麵點評的。在《三國演義》中,曾有過描寫,說:諸葛亮由於糧草供應的短板,尋求跟司馬懿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就是烏龜縮頭,打死不出來。
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衣服等,想激將。這下司馬懿手下都炸毛了,嗷嗷叫著要跟諸葛亮決戰。司馬懿也似乎是異常惱火,安撫眾將說:「我早就看諸葛亮不順眼了,都別急,我立刻給皇上寫奏折,求皇上命我卻揍服諸葛亮。」
結果皇上來旨:沒有朕的命令,司馬懿不許找人打架,要做乖孩子。諸葛亮得知這事後,對大惑不解的姜維,說: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意思就是說,司馬懿他本來就不想跟我打,但又不想被屬下看扁,所以千里迢迢地請示曹叡,曹叡自然明白司馬懿的意思,很配合的來了一道聖旨,司馬懿就用皇上的這聖旨,忽悠手下,看看看看,不是我司馬懿怕了諸葛亮,是皇上不讓我打,所謂將在外君明有所不受,司馬懿要是能打得過咱,他哪肯玩這一手……
這句,是出自《三國誌》,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來分析,諸葛亮對司馬懿,堪稱是「懂你」,字裡字外對司馬懿表示出了「痛恨」,其實就是佩服。
因為司馬懿算是抓住諸葛亮的軟肋了,一口咬住打死不松嘴了,讓諸葛亮無可奈何。
但這裡諸葛亮在讚美司馬懿,那裡司馬懿卻偷偷摸摸的給魏明帝曹叡寫回信,因為曹叡除了給了司馬懿救命的聖旨外,還來了封信,很直白的問司馬懿:諸葛亮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啊?
司馬懿給曹叡的信是這樣寫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許多人看完這個評價後,估計都會認為,司馬懿簡直太能胡說八道了,純屬忽悠曹叡玩兒。但實則卻絕非如此,因為司馬懿也堪稱懂諸葛亮!站在司馬懿破敵的角度來言,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其一,志大而不見機:是司馬懿站在三國大背景下說出的,所以應該翻譯為:無視歷史潮流。其實關於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也曾感歎,諸葛亮雖逢其主,未得其時。
其二,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是在分析諸葛亮的性格。不然無法解釋為何說諸葛亮「好兵而無權」。
對諸葛亮的性格,歷史上有個非常精準的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而司馬懿的這句,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諸葛亮雖腹有奇謀,可惜缺乏劉備、曹操、孫權那樣的決斷能力,甚至還不如司馬懿,就是因為缺乏這種能力,所以別看諸葛亮連年用兵,注定了他勞而無功,不能因時制宜。
其三,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這句是司馬懿的自信,即,我已經找到了破解諸葛亮的辦法了,別看他提兵十萬前來,已被我「畫個圈圈詛咒」的無法翻身,遲早被我幹掉。
可見司馬懿雖面對諸葛亮,一直如縮頭烏龜般,但實則卻是,採取了最見效的一種對策,司馬懿的銳利,著實讓人背後發涼的。故而諸葛亮才無奈萬分的說出那句:司馬懿要是能打得過我,他何必千里迢迢地請聖旨?潛台詞是:司馬懿太可恨了,雖斗計謀,斗兵法鬥不過,但就認準我糧草不濟,要活活耗死我。而我卻又毫無辦法和破解能力!
就這樣司馬懿跟諸葛亮又對壘了一段時日後,諸葛亮星落五丈原,帶走了蜀漢最後的光芒和希望……蜀漢退兵了,司馬懿急忙提兵追趕,來到了諸葛亮的駐紮的軍營,面對著遺留下來的營寨等,司馬懿突然長歎一聲:天下奇才也!
也許有人會奇怪,方才司馬懿還對諸葛亮不屑一顧呢,如今怎麼突然又給了這麼高的評價?
所謂英雄相惜。司馬懿 的這句「天下奇才也」,是對諸葛亮的蓋棺定論!雖然諸葛亮有缺點,有毛病,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否定諸葛亮的才能,尤其是司馬懿更是體味深刻。
須知這位司馬懿堪稱是三國時期用兵最彪悍的,比如破孟達時,司馬懿是「八日走千餘里,渡水破柵,直到城下,上庸全軍崩潰,孟達束手就擒」。
揍公孫淵時,更是勢如破竹,一年內攻佔襄平,公孫淵戰死,司馬懿屠城……真跟老虎一樣,不動是不動,若動起來凶悍異常。但如此彪悍的司馬懿,卻被諸葛亮死死按住,只能縮著頭跟諸葛亮耗著,而無法展現虎威。
所以這句「天下奇才」,才是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最終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