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為什麼說他比魯肅和諸葛亮,更早地看到天下三分之勢,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一直被後人堪稱是最有魅力的「亂世」,當時湧現出的名人,不止是關羽、趙雲、呂布等超一流著名將領,還有諸葛亮、賈詡、荀彧等高智商人才。然而,在這些人當中,郭嘉作為漢末三國時代的知名謀士參謀,是被很多人尊奉為第一「智囊」的,即使是擁劉貶曹傾向嚴重的《三國演義》,作者都對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軍師,沒有半點貶低,反而給他增加了更多的光環,所以曹操在赤壁大戰失敗後,痛哭哀歎,倘若郭奉孝在世,自己怎能由此一敗?只能說郭嘉生不逢時,沒有與被小說神話的第一主角諸葛亮正面交鋒過,否則的話,如果真的有這種描寫,估計郭嘉不會像司馬懿一樣,處處被臥龍先生壓制一頭。
當然,這些假設都是基於小說而言,如果真的考慮到諸位軍師的智謀,歷史上的諸葛亮,應該沒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他在奇謀妙計方面,比郭嘉更出色。甚至可以說,在正史中,以治國理政見長的諸葛武侯,其眼光也未必是最優秀的。就以他著名的《隆中對》為例,在小說中被捧為對天下大勢高瞻遠矚的超級「策劃書」,但在歷史上,提出鼎足而立這種謀劃的戰略家,遠非諸葛亮一人,而且諸葛亮的想法也不是最早出現的。比如魯肅,他在投奔孫權之後,就給孫權制定了取荊襄,奪西川,與曹操南北分治,而後伺機而動,贏取天下的戰略方針,被很多學者稱之為東吳版的「隆中對」。但提出的時間,要比隆中對更早,只能說是孔明先生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魅力和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但魯肅的這種戰略眼光就是最早的嗎?如果往前追溯的話,郭嘉更早地看到了這一點,雖然他沒有向曹操提出什麼三分天下的計劃,但是在郭嘉眼中,最有可能成為曹操敵手的人,不過就是劉備和江東孫氏,至於其他人,不值一提。即使郭嘉沒留下什麼長篇大論,但也能看出這位天才軍師獨到的眼光,以及深邃的見解。那麼,問題來了,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郭嘉這種想法呢?又憑什麼說,郭嘉才是最早有這種思路的人呢?
首先,我們來解釋第一個問題,郭嘉是怎麼看出劉備和孫氏價值,又如何瞧不起其他軍閥的呢?因為在劉備投靠曹操時,許多人都建議曹操殺掉劉備,以絕後患。唯有郭嘉反對,而他反對的理由,絕不是認為劉備實力不足,是個窩囊廢,反而是認為,劉備作為天下梟雄,影響力巨大,如果當時就殺掉劉備的話,實在不利於曹操招攬更多的人才,因此劉備的價值得到了郭嘉最大的肯定。另外一點側面證明就是,曹操在殺呂布這個天下公認的第一猛將時,郭嘉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如果郭奉孝真的認可呂布的話,他為什麼不勸曹操,留下呂布,可以得到天下更多的勇士呢?因此,郭嘉對劉備的認可以及評價,明顯比曹操手下其他謀士參謀更加高明。
郭嘉當然也知道劉備的「危險」,所以他的主張是,留下劉備的性命,將之軟禁就好。至於能否控制得住,就不是郭嘉的問題了,因為我們只是討論郭嘉的見識和眼光,而非馭人之術。畢竟曹操放走劉備的時候,郭嘉想勸已經來不及了,說明他比誰都在意劉備的威脅性。至於他對江東孫氏的看法,更加明顯,因為曹操準備和袁紹決一死戰的時候,也擔心孫策會趁自己後防空虛,偷襲自己,但郭嘉非常果決地認定,孫策必死。在這裡,我們不討論郭嘉說孫策必死的原因,因為各種分析都是一廂情願的猜測,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郭嘉盼望孫策快死,只有孫策死了,曹操才會去除一塊心腹大患,與此同時,郭嘉還給曹操極大的信心,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闡明了看似強大的袁紹,必敗的理由。這也說明,劉備和孫策在郭嘉心中,遠比袁紹更難對付。
因此,從這些角度上看,郭嘉早早就看出了未來能成為曹操勁敵的人是誰,自然也就是意味著,在郭嘉心中,三分天下的領袖分別是誰。那麼,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郭嘉稱得上是最早有這種想法的人呢?原因更簡單,在郭嘉之前,找不到還有誰能對袁紹、劉備、孫策有如此全面的對比分析,而魯肅提出的策略,那都是他見到孫權之後的事情了,孫權成為江東之主,當然是因為接替了去世的兄長孫策。由此可見,這個時間線應該很清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