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的侯爵爵位一般是在父親去世後兒子才能繼承,要是父親還健在兒子就能侯爵,那這個人一般就是非常特殊,不是有能力,就是得到了皇帝的青睞。諸葛恪就是這樣一個人。不過,有幾個人卻看出了諸葛恪志大才疏,日後並不能獲得一個好的結局。那麼,看出諸葛恪志大才疏的人都有誰呢?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小故事,一起看看吧!
先看看諸葛恪之才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臉很長,像驢,孫權大會群臣時,叫人牽一頭驢進來,在驢臉上貼了長標籤,上面寫了諸葛子瑜幾個字。諸葛恪跪下來說:「請給我一支筆增加兩個字。」孫權同意後諸葛恪在標籤下面添上了「之驢」二字。在座的人都歡笑起來,孫權於是把驢賜給了諸葛恪。過幾天又見了面,孫權問諸葛恪說:「你父親和你叔父哪個更有才能?」諸葛恪回答說:「我父親好一些。」孫權問是什麼原因,回答說:我父親知道應該為誰做事,我叔父不知道,所以說我父親好一些。」孫權又大笑起來。叫諸葛恪為大家依次斟酒,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已經有了幾分醉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這不是敬養老人的禮節。」孫權說:「你如果能讓張公理屈辭窮,那麼他就應當喝酒了。」諸葛恪反駁張昭說:「過去師尚父九十歲時,還執旗持鉞,仍然沒有告老。現在帶兵打仗的事,將軍在後,吃飯喝酒的事,將軍在前,怎麼能說不敬老呢?」張昭終於無話可說,於是滿滿喝了一杯。後來蜀國的使節到來,群臣都來會見,孫權對使節說:「這位諸葛恪喜歡騎馬,回去後告訴你們丞相,給他送匹好馬。」諸葛恪立即跪下拜謝。孫權說:「馬還沒有送到為什麼就謝恩呢?」諸葛恪回答說:「蜀國是陛下的外馬房,今天下了恩詔,馬一定會送到的,怎麼敢不謝恩呢?這都是很年輕時發生的一些事情。
後來,諸葛恪靠著魏國人司馬昭的失誤,打勝了東興之戰,一時間氣焰熏天,權傾朝野,很快,他又發動了合肥新城之戰。這次戰役,諸葛恪親率十萬大軍,三個月竟然沒有攻破只有四千人的新城。加上天熱、瘟疫,東吳大軍死傷嚴重。諸葛恪不檢討自己的失誤教訓,反而對提出不同意見的人進行打擊,甚至亂殺大將,還要緊接著再伐魏國,企圖建立新功以掩蓋自己的過失。終於,東吳朝野怨聲載道,結果被孫竣設計殺死。
小事情聰明,大事情做不好,對於諸葛恪這種狀況,很早就有人料到了,他們分別是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叔叔諸葛亮、同僚羊道(音:dao)和吳國大臣虞喜。
叔叔諸葛亮的說法
諸葛恪才思敏捷,孫權想用他,就讓他節度官,掌管軍糧,以代替死去的徐詳。諸葛亮聽說後,就給陸遜寫信說:「家兄已經年紀大了,而我那個侄子性格實在是太粗心大意。現在讓他來管理軍糧事務,糧谷又是軍隊最要緊的事,我雖然遠在蜀國,仍然因為這種任用而感到不安。希望您在大王面前轉達我的這份心情。
父親諸葛瑾是怎麼說的呢?
丹楊郡的邊遠山區盜賊橫行,因為地勢物產和民風等原因,東吳政權一致沒有對該地區的深山遠區進行過有效的治理。諸葛恪謀求出任丹楊郡太守,說三年之間就可以得到武士四萬人。東吳朝廷大臣都說這件事很難辦到,諸葛恪卻多次陳述必定取勝的道理,終於得到了孫權的認可。父親諸葛瑾聽說這件事後,也認為這件事難以辦到,歎息說:「諸葛恪不可能使我家興旺,將要使我們遭滅族之禍了。」
同事羊道的說法
諸葛恪曾經任太子孫登的侍講,因為一共有四個人,所以也有太子四友之說。孫登曾經讓侍中胡綜做《賓友目》,其中說到諸葛恪,其表述是:「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恪。」羊道當時也在太子宮中任職,他私下裡駁斥胡綜的話說:「元遜才而疏。」也就是才能不足。恐怕這就是最早說諸葛恪「才疏」的吧。
另外,《世林》還記載了一件事。孫權病重期間,下詔讓諸葛恪輔佐太子理政,也就是常說的指定他為「托孤大臣」。大司馬呂岱好心勸誡他,說世事多難,凡事應該十思。諸葛恪駁斥他說,過去季文子說「三思而後行」,孔子說「再思可矣」,你這是說我愚笨低能嗎?呂岱無言以對,當時的一些人認為是呂岱失言了。事後,虞喜認為,諸葛恪接受的是治理天下的重任,作為臣子,要代替皇帝行政,這是天下最難的事情,況且要日理萬機,能勝任者天下少有。知道自己的不足,虛心採納他人的意見,有什麼不對嗎?何況呂岱是國家的元老之臣,深謀遠慮,並不是隨便這樣一說。諸葛恪馬上就拒絕抵制,就這一件事就說明他才能不足,的確是機變和素質都不具備,也難怪最後會身首異處。
的確,諸葛恪所玩的都是些小聰明,可以說是小聰明有餘而大才能不足。用現在的話來說,諸葛恪的聰明只是體現在一些諸如文字遊戲之類的事情上,當要治理一個動亂不寧的州郡,他把事情看得非常輕鬆如同兒戲時,父親擔心的就不是他一個人的進退之事了。以上幾個人為什麼不看好諸葛恪,關鍵就在於他的功夫都體現在這些文字遊戲類的問題上,並不是真正的軍政要務,所以會有很多人知道他是才疏。看來,聰明智慧要用在正事要務上,同時還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對於一個領導者,還要善於廣泛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如果諸葛恪能夠像他父親一樣的謹慎,或者是能夠像他叔叔諸葛亮一樣的務實,又怎會一生毫無建樹而身敗名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