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司馬昭願意善待劉禪的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古往今來,凡是被俘虜的亡國之君多是難逃一死。即使南唐後主李煜對新政權的威脅已經是微乎其微,仍然因一首《虞美人》而被毒殺。當然,新帝的擔憂也在情理之中,有勾踐忍辱負重東山再起的例子在前,後人難免效仿。加之有舊臣仍然心念故國,復國一說也並非空穴來風。為絕後患,亡國之君多被處死。然而,劉禪卻實屬例外,不僅未被處死,還能安享榮華。
劉禪之庸可謂深入人心,千百年來一直被人詬病。劉禪被罵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其父劉備從織席販履為業,到建立蜀漢成為一代帝王,可謂是白手起家,這份成就令人矚目。世人難免對劉禪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其父遺志,匡扶漢朝。但相較之下,劉禪實在表現平庸,導致世人對其不滿。另外,則是因為劉禪亡國之君的身份。自古以來,亡國之君敗壞前代基業,將江山拱手讓人,本就受人指責。這兩點讓世人對劉禪指責不斷,不僅歷代名人會對他嗤之以鼻,連民間的歇後語中都儘是取笑之辭,譬如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劉禪亡國雖然讓人指責,但是蜀漢滅亡確實是不可避免的。儘管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但這並不意味著蜀漢可以高枕無憂。在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數次北伐。世人通常認為諸葛亮在蜀漢亟待發展時仍舊堅持北伐,是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完成他統一中原的遺志。但其實也並非只是如此,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北伐還是為了「以攻為守」,以北伐來穩定內部局勢。但是到了後期,北伐次數越多,勞民傷財,百姓已多是不滿,國庫消耗巨大。加之五虎上將已然去世,而蜀漢中新將又尚未長成,文臣謀士參謀中也不再有諸葛亮之輩出謀劃策。蜀漢本就是大廈將傾之勢,而魏國則是蒸蒸日上,蜀漢滅亡只是遲早。
當然,蜀漢滅亡,劉禪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禪雖然能夠聽從勸諫,但他卻不能夠知人善用。劉禪即位之初,國家能夠運行無虞,多是仰仗諸葛亮。諸葛亮作為托孤大臣,不僅將各種叛亂平定,還將政事上的大小事務都處理妥帖,官員的任用諸葛亮也是嚴格把關。劉禪幾乎是事事依賴於諸葛亮,即使後來諸葛亮北伐,但憑其威望,仍然不敢有人興風作浪。但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在用人上的缺點就開始顯現。劉禪先是寵信不該寵信之人,譬如黃皓。作為宦官,黃皓憑借劉禪寵信已經開始肆無忌憚干預朝政。姜維曾上奏將其處死,但劉禪卻以黃皓只是小人物為由不同意。後來在魏軍大軍逼境之時,對諸葛瞻的重用則是用錯地方。諸葛瞻雖是諸葛亮之子,聲名在外,但卻言過其實,經驗缺乏。劉禪派他去守綿竹實在是失誤。《三國誌》作者曾將蜀漢滅亡歸為「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和「諸葛瞻無能匡矯」,但歸根到底是劉禪用人不當。
劉禪確實不是合格的君主,但他卻並沒有世人所想的那樣愚鈍不堪。他幼時便在劉備的督促下學習治國本事,熟讀《韓非子》等書,還曾習射箭。若他真是蠢笨之人,也不能繼承大統,並且治理蜀漢如此之久。蜀漢滅國,不能僅將其歸於劉禪愚鈍這點上,更多的是時勢所致。當然,劉禪也是頗有心機的,這從他為保命所做的兩件事上可以看出。其一是他曾在參加司馬昭所舉辦的宴會上聽到蜀漢歌曲,蜀漢舊臣多面色不佳,顯露出亡國之痛,唯獨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後來郤正教給他說想念故國,他如此照說,司馬昭反問他是否是郤正所教,劉禪卻驚奇地問司馬昭如何得知。司馬昭因此認為他老實忠懇。
其二是因為劉禪曾經寫下的三個字。劉禪曾經寫下「中山寨」三字,並做成牌匾懸掛。司馬昭見之,對劉禪放下忌憚,其實這三字倒過來閱讀,便是「在山中」。劉禪想要以此來表明自己志不在朝堂,而是心有隱居之意。
劉禪一是裝瘋賣傻,二是以字明志。如此一來,司馬昭也就知道劉禪既無復國的本事,也無復國的心思,自然願意放他一馬。所以,儘管古人說劉禪蠢笨,其實倒也未必。畢竟作為亡國之君,還能保全性命,且被封縣主的,著實是少,劉禪這個結局實在是難得。只能說他沒有為帝王的資質,但不乏小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