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之戰,發生於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十一月;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吳的南郡、武昌、東興。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
背景
孫權令作濡須塢,又於東興(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須水上築堤,以阻擋魏軍。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十月,孫權病亡,魏國大將軍司馬師欲分兵三路進攻吳國,下令:以安東將軍司馬昭作為都督、元帥、監軍,統領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共計七萬人伐吳,戰於東關,此為東路軍;以毌丘儉率領伐吳的中路軍,進攻武昌;以王昶率領伐吳的西路軍,進攻南郡。吳國大將軍諸葛恪,命人修築大堤並在兩山之間築城兩座,令將軍全端守西城(西關),都尉留略守東城(東關),以防魏軍。
結果
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沉沒在水中,死者數萬人。韓綜過去是吳國的叛將,多次為害吳國,孫權常常痛恨得咬牙切齒,諸葛恪命人送回韓綜首級以祭告大帝廟。繳獲魏軍的車輛、牛馬、騾驢等都數以千計,資材器物堆積如山,凱旋而歸。
司馬昭在戰敗後,詢問眾人:「近曰之事,應該是誰來承擔咎過?」王儀稱:「罪責在元帥。」司馬昭大怒道:「王儀!你要委罪於我嗎?」於是,下令斬殺掉王儀。
進攻南郡的王昶、進攻武昌的毌丘儉在聽說進攻東興的東路魏軍失敗之後,各自燒燬營地後撤走。
朝臣議論想要把諸將罷官降職,大將軍司馬師說:「我沒有聽諸葛誕的話,才造成這樣的後果。這是我的錯誤,各位將軍有什麼罪?」於是全部寬宥了他們。司馬師之弟安東將軍司馬昭當時為東路軍的都督、元帥、監軍,所以,只削去司馬昭一人的爵位而已。任命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毌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影響
魏軍死傷者眾,對禮制居然也產生影響,據《晉書·禮志中》所載,溫嶠以寇侵為由,不至其母的殯葬,引起朝廷非議。司馬睿讓群臣議論,論者提及東關故事:三年喪期完後,禮除。
據《宋書·鄭鮮之傳》提及東關之役死者眾多,司馬師下令喪禮從簡,守喪期間也不禁止婚嫁和入仕。永嘉之亂後王敦復引這典故,因是當時環境下的國家大事;《陳書·沈洙傳》講述東關一役,棺材不夠葬禮無期,議以為禮無終身之喪,因而制使除喪服。
評價
毌丘儉、文欽在起兵討伐司馬師之際,發佈的檄文認為東興之敗是司馬師的十一條大罪之一,評價說:「賊退過東關,坐自起眾,三征同進,喪眾敗績,歷年軍實,一旦而盡,致使賊來,天下騷動,死傷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