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在哪些方面比吳國魏國強?是什麼支撐著蜀漢政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在哪些方面比吳國魏國強?是什麼支撐著蜀漢政權?

你真的瞭解蜀漢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三國演義是把蜀國當做主角在描述,從劉關張開始就渲染他們之間的感情,雖然蜀國人才輩出但是無奈人稀地小,和魏國還有吳國都有不少的差距。不過蜀國最後還是活了將近50年,所以蜀國肯定也還是有過人之處,不然早就被攻下了。吳國肯定是不想動蜀國的,畢竟有時候還可以利用蜀國來對付魏國,那魏國為什麼也遲遲拿不下蜀國呢?其實蜀國有些方面還是要比魏吳稍強一些的,不然可能早就滅國了。

對於一些熟讀演義的三國迷來說,談起蜀漢政權,給大家的第一感覺往往是大義凜然且勇將輩出。所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三國武功前六名佔了四位的蜀國,想來也是國力強盛吧。然而這些都是評書和演義給大眾帶來的想當然,事實上西晉統一中國時,蜀只有28萬戶,94萬人口,同期的東吳則有52.4萬戶,230萬人口,魏則有103萬戶,443.28萬人口。可見蜀國最為弱小,而「反面人物」曹操開創的魏國則比蜀吳加起來還要強大。

益州自古物產豐饒,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蜀地為劉焉劉璋父子佔據,依仗山川險阻,遠離戰火,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但劉備入川之時,與劉璋進行了歷時三年的戰爭,益州百姓一度「饑膏草野」。劉備攻佔成都後,又縱兵搶掠且「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使原本比較充裕的府庫為之一空,以致日常軍費開支都成了問題(這與演義中描寫的仁德之君劉玄德的形象,可說是大相逕庭了)。此外,蜀吳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大大損耗了蜀漢的財力軍力;而諸葛亮時代的南征北戰,同樣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資。由此看來,僅有一州之地的蜀國,實力在三國中居於末位,也不足為奇了。那麼,是什麼能夠讓貧瘠的蜀漢政權連年發動戰爭,支撐了近五十年的光景呢?

錦作為中國傳統的高級多彩提花織物,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錦以精練染色的桑蠶絲為經緯原料,多使用各種金銀線,其織造方法不可勝數。在中國四大名錦中,蜀錦歷史最為悠久,早在先秦時期生產工藝已然成熟,而其他三大名錦的興起尚要等到宋朝。西漢時,蜀錦已自成特色,但數量稀少,並不出名。到了東漢明帝時期,蜀錦品種和花色極大豐富起來,不僅行銷全國,而且通過西北絲綢之路遠銷西域乃至歐洲各國,成為了西方貴族眼中難得的上品。

中國的歷代統治者大多重農抑商,即便是鼓勵生產的明君,往往也輕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認為兩者對國力的增強並無助益。諸葛孔明畢竟不負臥龍之名,眼光不同於流俗,他敏銳地發現了蜀錦巨大的商業價值。史載,諸葛亮在蜀漢實行「重本而不抑末」的政策,不僅鼓勵官辦、商辦和個體手工業者從事蜀錦的生產,還曾親自在自家府邸周圍種桑八百株作為示範,號召益州百姓養殖桑樹,養蠶作絲來為蜀錦生產提供原料。蜀漢還在成都設置錦官,進行織錦工匠的集中和產業的管理,成都「錦官城」的別名即由此而來。

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有了精美的蜀錦,沒有便捷的交通,同樣無法實現蜀錦的商業流動。為了推動貿易的發展,諸葛丞相下令組織人力修復秦代川陝邊境的棧道,並開通了蜀地到當時荒蠻的貴州、廣西的陸路交通。隨著交通的便利,蜀國對外的貿易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後漢書*左慈傳》中曾記載,曹操派人到蜀中買錦,可見蜀錦也是魏、吳十分喜愛的暢銷商品。那麼,僅僅依靠蜀錦這一項作為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就足以為蜀漢續命嗎?

據宋朝《太平御覽》記載,造刀能手蒲元曾在斜谷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他造的刀,能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如截芻草」,被譽為神刀。蒲元隨蜀軍北伐中原,是中國歷史上能夠在文人所編寫的歷史資料中,極少能夠留下自己姓名和事跡的工匠之一,可見其製作鋼刀技術之精妙。蒲元能有如此精湛的制刀絕技主要依賴三點:蜀地的冶煉業的發達、前人制刀技巧和經驗的繼承,以及高超的熱處理技術。其中蜀地發達的冶煉工藝,是蒲元制刀技術的物質基礎,也是支撐蜀漢政權延續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鋼的國家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製造的鋼製兵器便聞名天下。到了西漢中期,工匠們將塊煉鐵反覆加熱鍛打,提高鋼的質量,即所謂「百煉鋼」。但百煉鋼的原料塊煉鐵生產效率很低,令百煉鋼的發展受到限制,由此古代工匠們又發明了炒鋼技術,即把生鐵加熱到熔化後,在熔爐中加以攪拌,借助空氣中的氧把生鐵中的碳化掉,從而得到鋼。在三國時代,炒鋼還是一種新技術,能夠掌握它的工匠少之又少。而根據《諸葛亮別傳》中蒲元鑄刀「鎔金造器,特異常法」的記載,可以判斷蒲元所用的一定是炒鋼技術。

此外,要製造出削鐵如泥的神刀,最後一道工序「淬火」也至關重要。所謂的淬火,便是將鍛造好的鋼刀在爐火中燒紅,然後放入冷水中驟然冷卻,反覆幾次,令刀身變得堅韌而富有彈性。這道工序看似容易,實際上卻難度極大,不僅需要工匠經驗豐富,而且與水質的優劣也有著極大的關係。《諸葛亮別傳》中寫到,蒲元對淬火所使用的水質也頗有研究。在他看來,「蜀江爽烈」,適於淬刀。在斜谷鑄刀時,他曾派軍士到成都取江水,由於山路崎嶇難行,所取的江水打翻了一半,士兵們就摻入了一些活水,結果運到之後,當即就被蒲元識破,令眾人敬服不已。事實上,無論是炒鋼技術,還是淬火效果受水質影響這一因素,中國人都比歐洲領先了一千六百年左右,可以說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在三國時代,蜀地的工匠無疑是這項技術的佼佼者。

蜀錦美輪美奐,蜀刀削金斷玉,有這兩項技術支撐蜀漢的商業,才能令孔明及其後繼者屢次征伐而仍能留有餘力。這些技藝是我們祖先極盡聰明才智,流傳下來的寶貴遺產,後世在評書演義中為那些梟雄猛將們的事跡擊節讚歎時,不妨看一看這些真實的歷史,看看那些隱藏在幕後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們。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