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城之戰作為謀士參謀的魯肅為何默默無聞?魯肅的地位是什麼時候發生改變的?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的皖城之戰,呂蒙和甘寧打得如火如荼,一路攻城拔寨奪得了頭彩,而一向備受孫權重用的魯肅卻默默無聞,在此次激烈的戰鬥中沒有任何出色的表現。當然,謀士參謀和武將在戰場上始終擔任著不同的角色,像殺敵破城這樣的事情肯定是武將們的主場,但是作為隨軍出征的謀士參謀,如果連一句發聲的機會都沒有,也顯得有點過於匪夷所思了吧!
所以,通過皖城之戰可以很明顯發現其中的一個問題:曾經被孫權依仗和重用的魯肅,在江東集團領導層中的地位,已經明顯落到了呂蒙的後面。
綜合來看魯肅在江東地位的轉變,跟坐了過山車差不多。據《三國誌魯肅傳》中的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魯肅經周瑜的引薦投到了孫權的帳下,憑著一次「榻上對」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遠見卓識,自此成了孫權初期領導層中的核心成員,地位已經略高於老臣張昭等人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後,魯肅在江東集團領導層中的地位達到了頂峰,曾一度超越了所有重臣的地位,成為了孫權最為依仗、信任、尊重和重用的核心成員。這從曹操敗走,周瑜率部繼續進擊曹仁,魯肅一個人先回江東覆命的時候受到的待遇就能看出來。
據《三國誌魯肅傳》中記載:魯肅先返回覆命,孫權率領著江東諸臣親自迎接,「權大請諸將迎肅」。這說明魯肅當時返回去的時候,孫權迎接他的排場極大,江東的主要文臣武將都都到齊了。這還不算,魯肅準備入閣覲見的時候,孫權還親自迎了出來,「權起禮之」。並且對他說:「子敬(魯肅,字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這意思是說:我親自為你牽馬持鞍恭迎你,能不能顯示出你的功勞啊?
這一段記載把魯肅當時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已經描述得非常清楚了:這個時候魯肅的地位不僅超過了張昭這些文臣,甚至比周瑜的地位還高。
這在《三國誌周瑜傳》以及注引《漢晉春秋》中的記載就能得到印證: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親自到京口面見孫權商議借荊州的事情。當時周瑜、呂范都勸孫權借這次機會消除劉備這個隱患,唯有魯肅不同意這樣做,並且還勸諫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以此來鞏固孫、劉聯盟共同抗拒曹操。雖然孫權最後答應把荊州借給劉備這其中也有他自己的一份考量,但是魯肅的意見明顯佔了主導地位。
從這一段記載就能看出來,當時魯肅在江東的地位已經明顯高於周瑜了。雖然這跟劉備和曹操在孫權和周瑜之間挑撥是非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這個時候魯肅的地位高於所有人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魯肅的地位是因為什麼事情發生了改變?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關於這個問題,通過《三國誌》中的一段記載就能找到答案。
在《三國誌呂蒙傳》的最後一段,是孫權在跟陸遜的一次談話中,對周瑜、魯肅、呂蒙三個人進行了一番評價。其中對魯肅的評價是「二快一短」,這個意思就是魯肅在世的時候,做了三件在孫權心目當中影響最大的事情,兩件事做得大快人心,一件事讓孫權很不滿意。
「二快」指的是哪兩件事呢?一快:周瑜引薦魯肅來到東吳,初次跟孫權見面,就幫他定下了江東發展、成就帝業的長遠戰略規劃;二快:曹操數十萬大軍進駐荊州的時候,江東諸位重臣都建議孫權歸順,唯有魯肅力排眾議,勸孫權召回周瑜並給足兵馬,主動迎擊曹操。
「一短」就是:「勸吾借玄德地」。孫權在這裡說的很明白:魯肅勸他把荊州借給劉備這件事的最終結果以及之後對東吳發展的影響,讓他很不滿意。「借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在江東的地位發生改變的根本原因。
大概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呢?這個應該是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孫權跟劉備協商西進伐蜀遭到拒絕之後,心裡開始對魯肅產生了不滿情緒,魯肅的地位也隨之慢慢的降了下來。到孫權出兵征討關羽的時候,魯肅在江東的地位應該是落到最低點,因為這個時候還發生了一件讓孫權很生氣的事兒。
在征討關羽的時候,魯肅給孫權上了一份奏疏,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孫權覺得這是魯肅沒有辦法除掉關羽,還說大話糊弄人。「孤亦恕之,不苟責也」,這句話就說明孫權當時接到奏疏之後很生氣,但還是寬恕了魯肅,並沒有對其進行斥責。不過孫權對當時的情景記得那麼清楚,這也說明當時魯肅的地位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已經落到了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