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邊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為當時的一件大事,這一年荀彧才五十歲。
《三國誌》認為荀彧是得病死的,說他「以憂薨」,就是在心情鬱悶之下而死。這樣說似乎是有跡象的,此前不久,曹操發動了東征合肥之戰,他特地請天子派時任尚書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荀彧到後,曹操卻留住他不讓走了,之後以獻帝的名義調整了荀彧的職務,由尚書令改任光祿大夫,尚書令的品秩只有一千石,光祿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前者是「司局級」幹部,後者是「副部級」。但是,尚書令相當於朝廷的秘書長,在目前情況下實際上替曹操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而光祿大夫是個閒差,荀彧表面上升了官,其實卻被貶了。
如果再往前看,可以從荀彧反對九州制、五等爵制等問題上找到答案,荀彧已經從曹操的堅定支持者、親密戰友,轉變成曹操政治上的絆腳石,荀彧的失寵是不難揣測的。有一本叫做《魏氏春秋》的書甚至認為荀彧死於自殺,說「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也許荀彧死得太過蹊蹺,他死後各種傳言都有,還有一種說法流傳很廣,說直接導致他死的是伏皇后事件。
獻帝劉協的董貴人和父親董承被殺後,獻帝的伏皇后出於對曹操的憎惡和恐懼,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讓伏完聯絡一些人除掉曹操。伏完也是高幹子弟出身,又是桓帝劉志的女婿,對於曹操大權獨攬早有不滿,接到女兒的信,他還真的開始了行動,他也找到了荀彧,希望荀彧跟他一起對付曹操。但是,以荀彧的政治智慧很容易判斷出這根本不可能成功,只能是自取滅亡,但他也不願意檢舉揭發,史書記載:「彧惡之,久隱而不言。」
伏完的妻弟樊普也在被聯絡的人裡,樊普害怕事後被株連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曹操,但曹操沒有立即把事情挑明,裝著不知道。荀彧後來越想越不對勁,覺得曹操遲早會知道,於是就在想如何為自己解脫。荀彧最後主動從許縣跑到鄴縣見曹操,勸曹操廢掉伏皇后,改立自己已進宮為貴人的女兒為皇后。曹操約摸知道了荀彧的心思,但故意裝著不解,問他為什麼廢掉伏皇后。荀彧說:「後無子,性又凶邪,往常與父書,言辭醜惡,可因此廢也。」
荀彧想輕描淡寫地把那件重要的事糊弄過去,誰知曹操很認真,他追問說怎麼從來沒有聽你匯報過這件事。荀彧裝著吃驚的樣子說:「昔已嘗為公言也。」哪知曹操仍窮追不捨,說絕對不會,這麼重要的事說過怎麼能忘呢。荀彧只好給自己打圓場,說可能是官渡之戰最緊張的時候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曹操仍然不放過這件事,他說:「官渡事後何以不言?」,等於把荀彧逼進了死胡同,史書記載:「彧無對,謝闕而已。」
上述記載雖然未必足信,但可能性顯然存在,如果荀彧確是被逼死的話,那恐怕背後一定藏有隱情,荀彧反對九州制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不支持五等爵制也只是政見不合,如果沒有特別大的內情,曹操怎會向為自己建立了赫赫功勳、在士人中影響很大的荀彧下狠手?
荀彧之死或許可以警示我們,遇到重大事件必須及時向領導匯報,這一點很重要。荀彧未必想替伏完隱瞞,因為他後來還是主動向曹操報告了,差別在於荀彧對漢室一向抱有同情之心,造成了他當時的一猶豫,但就這一猶豫,他也失去了報告的最佳機會,結果成為埋給自己的一顆炸彈。
重大事項報告不僅是制度要求,更是取得領導信任、避免領導日後猜疑的重要前提。除非你打定主意永遠隱瞞下去,否則事發後一點都不能猶豫,該報告的一定要果斷報告,否則一旦積壓到手裡,就會成為燙手的山芋,吞不下去也扔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