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這個地方,確實人傑地靈。還記得近幾年的良心大劇《琅琊榜》吧,所謂「琅琊榜首,江左梅郎」,確是令眾位看官不能自已。但今天小編要講的卻不是這些,但大抵也是一個堪稱雄主的人物——東吳孫策。
三國這個時代,處處是動亂,但也處處是英傑。無論是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孟德,還是那為求臥龍出山而三顧茅廬的劉玄德,都是當時足以攪亂一朝格局的霸主。但是畢竟是三國啊,又怎少得了那勇而不莽的孫伯符呢。可以說東吳的大半江山都是孫策打下來的,不知到此列位看官對這位早逝的大才是如何看待的呢?
孫策早時父親去世後,為繼承孫堅遺志而舉族投奔袁術,後發現其根本不足以為雄主,便愈加堅定了想要靠自己闖一番大事業的決心。只是爭霸天下何其難也,單憑他一人無疑是天方夜譚。也幸虧了他不只是一位空有滿腔熱血而不知如何揮灑便胡亂發揮的人,於是他找上了當時的揚州第一名士張紘。就像劉備說服諸葛亮一般,孫策同樣經過一番曲折後,得到了他今後發展的第一方向——江東。
之後經過兩年多的重重謀劃,他終於有了機會。公元194年,他離開了袁術,去往了江東,終於天高任鳥飛。這其中的彎彎繞繞不為人知,但據演義裡說是孫策將其父親交給他的傳國玉璽獻給了袁術,之後又將父親舊部一併帶回了江東。回到江東後,只有幾千兵馬的孫策,迅速開始了他的霸業。短短九年之內,他便一統了江東,令天下駭然。
但可惜過剛易折,月滿則虧。年輕時的孫策難免有些氣盛,也得罪了不少人。縱使很久以後他們的主子大半都死了,按理來說這仇便也該散了,但不知是處於何種心態,這許貢的三個門客偏偏不死心,一直謀劃著如何取了他的性命。
再之後便是眾所周知的一次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了,當時的大多數人都在想著曹操一定會敗,孫策自也不例外。他本想著趁曹操疲於應戰,突襲許昌,綁了漢獻帝劉協,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可惜曹操勝了,最可惜的卻是他的死法。說來也是,他本想著霸業將成,正意氣風發呢,便去狩獵去了,可這又正好被那三條毒蛇給盯住了,就這樣被一箭射死了,唉,可歎可歎。
他去以後,卻把他的位子傳給了孫權,也不知是怎麼想的,許是覺得孫權應該可以繼續完成他的大業吧,臨終前囑咐他:「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只可惜「所托非人」啊。
這孫權吧,光是有了一副帝王心了,對於兄長的遺臣總是不放心,總是多了些防範之心。就說周瑜吧,赤壁之戰後建議孫權囚禁劉備,攻取川蜀,只可惜人家不聽。說好聽了就是小心謹慎,三思而行,說難聽了就是剛愎自用,畏首畏尾,無怪乎孫策臨終曾言其打江山不如自己。再說張昭,孫策當時是極其的放心,不僅讓其總領內政,就連軍事也不曾避諱。可是這孫權麼,在用人方面確實狹隘了些,因不滿其說話太直白,不懂得逢迎媚上,就這樣生生存在了犄角旮旯裡,不得重用。
更值得詬病的是,在其稱帝后卻沒有追封孫策為帝,只封了個長沙恆王,就連孫策之子也沒什麼厚賞。不知道該說其小人之心那,還是什麼其他的東西,唉,確實撲朔迷離。
有人曾言若是孫策不曾早逝,這三國格局或許會變成南北對立,甚至一統江山,不知各位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