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七十二疑塚是曹操對付盜墓想出來的奇招,這招也十分厲害,厲害到至今沒找到真正的曹操墓。而曹操七十二疑塚更是引出了各種傳言,有的說曹操是不在曹操七十二疑塚裡面的,真墓在別的地方。2009年12月27日,在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墓室中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但墓室主人臉部被毀,曹操墓仍然疑雲重重。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生前並未稱帝,而是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武帝。
曹氏家族墓
根據曹操當時的身份和地位,其陵墓應當算是一座皇陵。
曹操一生節儉,為人生性多疑,為了防止盜墓,在自己陵墓的設計上採用「薄葬」和曹操七十二疑塚的措施。於是,在歷史上便有了很多關於曹操墓的傳說,有漳河水底說,有許城河下說,有銅雀台下說,在眾多傳說中曹操七十二疑塚的說法流傳最為廣泛。
據傳,曹操在他生前就已經對他的後事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對西門豹在鄴城(註:今河北臨漳縣附近)投巫開渠的英明果決非常敬仰,他希望自己的墓地與西門豹祠比鄰,因此頒布了一道《終令》:「殮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
無藏金玉珍寶。」其子魏文帝曹丕認真地落實了父親的遺令,將曹操的遺體運回鄴城安葬。在出殯的那一天,鄴城所有城門都被打開,72具棺材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城外,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曹操七十二疑塚,自此始傳天下。
這個傳說之所以流傳廣泛,首先是因為在漳河兩岸確實有眾多墓塚,即所謂「漳河纍纍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再加上清初毛綸、毛宗崗整理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中加入的「(曹操)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句子,進一步強化了曹操七十二疑塚的傳說。
曹操七十二疑塚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呢?其實,從清代起,那些座落在臨漳縣的曹操疑塚就不斷被人盜掘,據說除了挖出瓦罐、土陶一類的東西外,盜墓者一無所獲。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揭開》的文章,文章裡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塚』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到此,關於疑塚的說法被徹底推翻。
曹丕廢漢稱帝后,曾寫過一份詔書,其中有「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句,因此有人認為曹操陵墓並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葬於漳河河底。臨漳當地也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在清順治年間,有一年大旱,一個捕魚人在乾涸的漳河河底發現一塊大石板,於是便招人將石板掀開,發現下面原來是一個石室。石室中間的石床上躺著一個身穿蟒袍,頭戴王冠的人,旁邊還立有石碑,上刻有曹操的名諱。但是,這種說法尚未找到確鑿的證據。根據魏文帝曹丕的這份詔書,也有人認為,其「悲傷感切」之語,是因為漳河滾動,曹操的墓被淹沒了,他無處祭祀才出此語。那麼,曹操墓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新版三國裡的曹操
根據魏晉到唐代的志史顯示,曹操本人在生前就已經挑選好自己陵墓的位置,對喪葬的規格也做了詳細的安排,其頒布的《終令》中有:「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死於洛陽,其子按照遺願將遺體護送到魏國國都鄴城,下葬至事先營建好的鄴地西陵。唐代學者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寫道:「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
明朝嘉靖《彰德府志》也有關於曹操墓的記載:「曹操西使在縣(舊縣)西南三十里,周圍一百七十步,高一尺六尺……」據此,可以推斷出曹操墓確實在鄴城西門豹祠的西面。然而,在臨漳一帶西門豹祠有多處,究竟是哪一座西門豹祠以西呢?更何況曹操遺言叮囑「不封不樹」,那麼後人要尋找這樣一座沒有任何記號也沒有墳頭的陵墓談何容易啊。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發佈會,令「曹操墓」再次成為全國議論的焦點。發佈會稱,在河南安陽縣挖掘的一座東漢大墓獲得重大考古發現,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認定,該東漢大墓便是文獻記載的曹操高陵。然而由於諸多疑點尚未得到求證,因此曹操墓蓋棺定論還為時尚早,仍然迷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