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誰是三國最“三心二意”的人 不是呂布!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誰是三國最“三心二意”的人 不是呂布!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是個出了名的負義小人。

事主不忠,反覆無常,誰收留他都等於養虎為患。因此當呂布被擒推上白門樓的時候,一向愛才惜才的曹丞相不僅沒有因為呂布武功高強將其收於麾下,反而毫不猶豫地將其推出去斬首。人生悲哀,莫過於此。

呂布最大的悲哀在於:道德水準太低,自我定位太高。兩者之間,太過懸殊。能力越強,危害越大。命運結局,自然也會背道而馳。

這個世界上,像呂布這樣的人不少,並不值得惋惜。

在小說中,除呂布之外,還有一個極其相似的人物,也是三心二意,不得善終。這個人,就是數次易主的西川降將孟達。

孟達,原來是西川劉璋的手下,後來劉備進取西川,孟達隨劉璋一起投降。孟達的投降,不像張松、李嚴、法正等人,都是早有打算且有功於劉備。孟達則純粹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到了劉備帳下,儘管手無尺寸之功,而劉備出於拉攏安撫西川降將的需要,還是讓其做了養子劉封的副手。按說如此厚恩,孟達就應該振作精神,有所報答。但孟達出爾反爾、三心二意的秉性決定了,到哪裡都不會從一而終,踏實工作。

儘管工作幹得不怎麼樣,劉備為了大局,始終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沒有認真追究。而後來的一件事卻完全暴露出了孟達的「小人心態」。由於關羽的傲慢輕敵,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萬般無奈之下,關羽派廖化向駐紮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

孟達平時工作不認真,關鍵時刻卻能出壞主意。

當劉封與孟達商量是否出兵的時候,孟達說道:「量我等山城之兵,以抵兩家之強兵,正如驅羊入虎窟耳。」這句話,孟達說的倒沒錯,論軍事實力肯定不行。但能力大小是個水平問題,發不發兵卻是一個態度和大局意識的問題。見孟達阻攔,劉封為難地說道:「奈關公是吾叔父,安能坐視而不救乎?」如果說孟達不願發兵是因為力量薄弱還有情可原,但下面的一番話卻真正表現出了孟達的小人做派和私心雜念。

見劉封有些為難,孟達進一步說道:「公以彼為叔,彼以公為草芥耳。昔漢中王登位之時,欲立後嗣……王遣人往荊州問於關公。關公卻說:『封乃螟蛉之子,使往山城之遠,免遺禍於親骨肉也。』以此觀之,安得不以公為草芥乎?」

此語一出,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孟達不顧大局,不忠不義。二是有干涉家事國事的嫌疑。想當年劉備立嗣時,第一個徵求意見的就是諸葛亮,而諸葛亮卻說:「此家事也,須問關、張可矣!」以諸葛亮的威望和地位,尚不敢對人家說三道四,而孟達卻振振有詞,可見其內心之陰暗。

或許是孟達的話深深刺激了劉封,二人始終不肯出兵,致使關羽大敗被擒。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關羽在麥城被殺之後,孟達內心也是不得安寧,怕惹火上身,擔上罪名,最後乾脆以上庸城為進身禮物歸附了曹丕。這還不算,投降之後,還寫信給劉封:「阿斗無能,劉備立之。將軍非其至親骨肉,形同路人。」到了此時,孟達還在挑撥劉備和劉封的關係。可見,孟達不僅不忠不義,而且還有個「嚼老婆舌」的壞毛病。在這一點上,連那個號稱「三姓家奴」的呂布也不如。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偏喜「嚼舌頭」的人投降曹丕之後,卻受到了極高的禮遇,「曹丕每稱將相之才,時以駿馬衣服、玩器金珠而賜之」,這還不算,「曾同輦出入」。後來,孟達被「封為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鎮守上庸、金城等處」。如此重用,的確讓人匪夷所思,不甚理解,以至於魏國「群臣無不驚訝」,真不知道曹丕腦袋是進水了,還是讓驢給踢了。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好景不長,曹丕駕崩,曹睿繼位。

此時的孟達,本來還在做著「兩朝元老」的美夢,卻不料曹睿對他「不感冒」,最後賞賜也取消了,待遇也降低了。這一來,孟達又不滿意了,於是趁著諸葛亮出祁山伐魏的機會,孟達就寫信給諸葛亮,表示要將功折罪,做伐魏的內應。結果剛有個風吹草動,就被司馬懿識破。還未等孟達反應過來,司馬懿就親率大軍突然出現在面前。最後將孟達斬首,並將首級送到了洛陽。

至此,這個間雜的小人終於結束了其複雜的人生。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需要感情,有些人需要培養,有些人需要結恩,而有些人你只能不停的給他填飽肚子。

現在的問題是,慾壑難填、反覆無常的人很多,你即便是給他「吃龍肉」也不一定喂得熟分。到時候,反過來咬你一口,難免不受其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