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魏蜀吳,其中東吳是三國中國祚最久的王朝。吳國之所以存在時間最久,除了長江天險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吳國歷來出良相。東吳歷代丞相包括顧雍、陸遜在內,都是一時英傑,正是這群人的存在,使得東吳帝國開疆拓土,鼎足三分,屹立不倒。而實際上,即使在東吳滅亡前夕,大廈將傾的時候,還是有一位東吳丞相試圖力挽狂瀾,一直血戰到底。
他就是東吳的末代丞相:張悌。張悌,字巨先,襄陽人。他少有才名,吳主孫休在位時開始嶄露頭角,孫皓稱帝后,他被任命為丞相,掌管國事。
公元263年,魏滅蜀,東吳西部盟友喪失,形勢被孤立。早在鍾會、鄧艾大軍進攻益州的時候,吳國人對蜀漢還是有信心的,唯有張悌認為,蜀漢必亡,結果真如其所料。
公元280年,晉大軍從巴蜀、荊州、揚州三個方向猛攻東吳。東吳末代皇帝孫皓派遣張悌都督沈瑩、孫震、諸葛靚率領三萬精銳逆江而上迎敵。東吳精銳指揮官沈瑩憂心忡忡的說:「晉朝在蜀訓練水軍,佔據上游,我軍著名將領盡數去世,無人可用,倘若我們渡江作戰,戰勝了則東吳得以保全,一旦戰敗,則國家必亡。」張悌則說:「東吳的滅亡是眾人皆知的事情,我們這次出戰,唯有全力以赴,死了也沒什麼遺憾的。現在我們如果不敢出戰,坐以待斃,豈不是奇恥大辱嗎?」
於是,張悌抱著必死的決心,渡江迎敵。大戰開始,吳軍先擊敗晉軍張喬部,隨後與晉淮南軍主力決戰。沈瑩是東吳丹楊太守,統帥吳軍部隊中最精銳的丹楊兵。
史書稱:沈瑩有「刀楯五千,號曰青巾兵,前後屢陷堅陳。」可以說,沈瑩的這五千「青巾兵」是東吳最後的支柱,也是最後的希望。在沈瑩的指揮下,「青巾兵」開始猛攻晉淮南軍的軍陣,結果,吳軍連續攻擊三次,晉軍竟巋然不動。在劇烈的戰鬥後,「青巾兵」筋疲力盡,開始潰散,晉軍發現破綻,立刻縱兵出擊,吳軍瞬間崩潰,無可抑制。混戰中,沈瑩、孫震戰死,吳軍被斬首達八千人,東吳最後的精銳土崩瓦解,幾乎全軍覆沒。諸葛靚帶著五六百殘兵敗將逃跑時遇到張悌,諸葛靚拉著張悌逃走,卻被張悌拒絕。
張悌流著淚對諸葛靚說:「仲思(諸葛靚字),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佑顧。今以身徇社稷,復何遁邪?莫牽曳之如是。」這句話的意思是:今天就是我張悌的忌日,我還是孩子的時候,你們諸葛家族的諸葛恪便提拔過我,我很害怕辜負了他的期許。現在我以身殉國,死得其所,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你不要為悲傷。後張悌被晉軍殺死,他也是三國時代乃至中國歷史上都為數不多的戰死疆場的丞相。
張悌才能雖然遠不及顧雍、陸遜,但他的忠肝義膽卻絲毫不遜那些三國時代的著名人物。人皆稱關羽義薄雲天,諸葛亮鞠躬盡瘁,姜維寧死不屈,但實際上,張悌的道德操守不輸這些被人廣為流傳的人物。所不同的是,關羽、諸葛亮、姜維被後世人大書特書,千古傳誦,享受至高榮耀,而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東吳末代丞相張悌卻幾乎被世人遺忘。明代的學者周禮就曾稱讚張悌說:「顛危國祚勢難支,江左全收大將旗。張悌死忠懷食祿,為臣到此是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