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馬超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角色,他不僅武藝高強,忠孝兩全,還有一副好相貌——「見馬超生得面對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立馬陣前」。他戰許褚、斗張飛的英姿;他年僅十七歲,便隨父親攻長安平叛的風采;他為報仇時的悲憤,都令讀者動容不已。然而,只有熟讀漢末三國史的人才知道,這樣的馬超,僅是擁劉反曹的羅老爺子,塑造出的一個假象。
真實歷史上,馬超同樣驍勇善戰,甚至同樣擁有一副好相貌,可是他並非什麼忠義之士,甚至連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他之所以發動潼關之戰,並非是為了替父報仇,畢竟這個時候馬騰還沒死。公元211年,曹操命鍾繇率軍,與夏侯淵會和,征討漢中張魯,要從西涼借道,這才起兵反曹。他戰敗之後,曹操才收捕並處死了,在許都的馬騰,及其二百家小。《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張魯據漢中,三月,遣鍾繇討之。公使淵等出河東與繇會。是時關中諸將疑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宣等叛。」
《三國誌·馬超傳》注引《典略》曰:「是歲,曹公西征,與超等戰於河、渭之交,超等敗走。超至安定,遂奔涼州。詔收滅超家屬。」也就是說,馬超發動潼關之戰,並非為了給馬騰報仇,反而害死了馬騰。當時馬超明知父親家小都在許褚,也能夠料到此舉的結果,為什麼他還是不計後果的發動了這一戰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認為主要與以下兩個原因有關。
一、對曹操的誤會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馬超之所以聯絡韓遂等人,發動這一戰,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曹操發兵征討張魯,要從西涼借道的時候,他們都誤以為曹操攻打漢中,僅是一個借口,實際上是為了平定西涼。這種情況下,難免會產生危機感,設法保住自己的勢力。畢竟作為一個上位者,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安危,還要考慮盟主,考慮屬下,等等。因此,在對曹操懷有這種誤解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選擇,先下手為強。而馬超又是西涼最大的割據勢力之一,這種事情他不僅要參與,還要起來帶頭作用,否則的話,很可能會被群起來攻之。
二、受到的教育
說到此處,可能很多人對馬超的行為,依舊無法接受,畢竟將要被犧牲的,是自己的親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但是,這與我們深愛儒家思想影響,有很大的關係。可馬超受到的教育,與我們是完全不同的,雖然他祖上是漢韓的伏波將軍馬援,但是他的父親馬騰,卻是一個奸詐小人的形象,曾為了得勢,不惜賣國求榮。他的母親則很有可能,是未開化的羌人,再加上他生長的環境,多有羌人聚居,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忠義的觀念,也沒有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想法。所以,其他人做出這樣的事情,可能還會有顧慮,有負罪感,馬超卻沒有。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馬超之所為不顧家小安危,發動了潼關之戰,不僅自己戰敗,還導致了一家二百餘口,全部被曹操殺害,這不僅體現出了,他本身素質差,還與他當時面對的實際情況,以及他的生長環境,和從小受到的教育,有著巨大的關係。